0、价格歧视
同样的一双鞋,根据每个人收入的不同,每个人需求的紧迫程度不同,他们愿意出的价格当然也会不同。
商家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而且他想要赚更多的利润。
所以商家会想法设法摸清楚你的心理价位是多少?然后再给你报个价。
这个现象,就是区别定价,或者差别定价(Price Discrimination),当年翻译的同学肯定特别愤慨,所以翻译成了价格歧视。
这也让我们把这个词和不好的想法联系到了一起,像种族歧视,阶级歧视。
其实,价格歧视是非常中性的一个经济学概念,而且生活中无处不在。
而且,你会开心的发现,商业世界,对于富人更加的不友好,毕竟哪个商家不希望卖的贵一些呢?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不友好呢?
1、按人歧视
按人歧视,是根据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价格,具体到每一个人的区别定价。
比如你去很多旅游景区,批发市场买东西,这地方往往没有明码标价,或者标价本身只是一个虚高的锚定价。
这时候售货员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一看你全身上下一整套金光闪闪,立马眼睛一亮,一件普通的50块钱的衬衫立马开口300块。
但是如果你穿着普通,甚至有些破旧呢?那么售货员也许就给你一个正常价了,怕把你吓跑。
再比如,现在智能手机和电脑基本上把你的隐私半隐私数据一览无遗,有时候你输入法输入过一次运动鞋,没准明天打开淘宝就给你推荐了。
所以你平常喜欢浏览什么品牌,什么价位?那么你去一些网站买东西的时候,算法数据会刻意给你推荐更贵的产品,甚至于单个产品显示的价格比其他人看到的高一倍。
比如曾经就有人做过一个测试,两台电脑分别浏览贵和便宜的两类产品一天,然后进入某电商网站同一款产品,发现经常浏览贵的那台电脑,显示的价格是另一台的四倍。
还有比如机票订购网站,会根据你的紧迫性进行价格歧视,如果你一直刷新刷新杭州——成都的机票,那么算法判断以后会特意把便宜票给藏起来,让你不得不买贵的票。
在互联网时代,各个APP之间,各个浏览器之间,甚至于输入法都在暴露你的水平,你的消费习惯,所以有木有感觉非常恐怖,你在不经意间就被操控了行为。
甚至于有时候你突然想起买双鞋子,然后打开某网站刚好看到一双鞋子就买了,你以为是你自己的起心动念,但是也许是算法在前两天就不断的在头条、网站、新闻里出现了这双鞋子的暗示呢?
你的决策,真的是你的决策么?好恐怖。
2、按量歧视
重新回到歧视上来,除了个人资金实力和紧迫程度会被价格歧视以外,在交易中还会对交易本身购买的量也会有区别定价。
比如我们熟悉的批发,买1件100块,买1000件就只要80元,这也是一种价格歧视,团购和套餐也是一样的道理。
再比如峰谷电的收费模式,也是根据白天用电少,晚上用电多,所以区别定价。
当然这是看起来逻辑合理,价值观正面的价格歧视。
但是也有买的越多,价格越高的哟。
比如同样的白天,居民区也会根据不同的阶梯进行定价,比如每个月260度以内的,给你收6毛1,那用电260~400度呢?就要给你收6毛7了,那么超过400度呢?竟然要收9毛1,高了50%!
为什么呢?因为居民区的用电量背后,是粗略的一种收入区分,从温饱到小康在到富裕,富裕区的别墅人群,对于价格基本上不怎么敏感。
是不是觉得这很奇葩?没错,如果你仔细研究过移动的流量套餐,你会发现也有这样的设置。
购买3G流量和购买4G流量,如果按照单G平均,你会发现到后面竟然贵一些!背后的逻辑也是这个原因。
因为你有钱,因为你壕,所以不敏感。
像有一些高端玩具和服饰租赁,也会有这样的设置,租用一周的平民价格,比如100元一周,延期两周就涨价到150一周,如果一个月以上,就要1000块一个月了。
所以,富人买的多,未必会便宜哟,也有可能更贵哈。
3、按类歧视
商家分辨人的支付能力、心理价位,需要收集信息。
比如售货员的经验判断,比如互联网世界的大数据。
但是前者效率太低,后者呢门槛太高,怎么办呢?统计学又出来帮了个忙。
咱们可以分一个类呀?!
比如那一类宁愿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的人。
游戏公司的氪金设置,就是为这群人设计的,你可以花10天刷装备,也可以花几千块直接买。
再比如机场的贵宾通道,这里可以帮你剩下十几分钟时间,但是多花3倍钱。
反过来,那些愿意点赞,愿意花很多时间的来点便宜的人,就不属于被歧视的咯,说明时间价值低。
再比如那一类比较紧迫的一类人。
视频网站里面会员和普通用户,在时间上,会员总是能够享受最先观看权。
再比如加急收费,都是针对紧迫需求比较高的一类人。
最后一类就是无法忍受低品质的一群人。
有些人买东西好用就好,有些人就是要精致,那些精致的人就是愿意出高价。
比如软件,带广告的,简配版的,专业版的就会区别定价。
当然还有就是对于掌控欲特别强的一群人,比如特权,比如24小时无条件响应等等。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相比于穷人,商业世界对富人更加的不友好。
不过,我还是希望你们对我不友好一点。。。。。哈哈哈。
——5商学院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