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从心灵哲学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发展

// 作者简介 //

张玲玲 心理学院2016级

2017年底,一款名为“索菲亚”的机器人刷屏了。她被称为最像人类的女性机器人,并成为首个被授予人类国籍的机器人。她能够表现出62种面部表情,并能与人类轻松交流,还能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愿望,一时间成为了媒体的宠儿。我们惊异于“索菲亚”与人类之相似,也对当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表达出强烈的震撼。

1956年,约翰·麦卡锡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到现在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这60多年的时间里,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在人类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等方面,其成果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如智能手机,超级计算机,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升了人类认知和改变世界的能力,甚至在某些方面大有超过人类的趋势,可见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之深刻。

牛津大学量子物理学家戴维•多伊奇曾说过;“哲学实际上是解锁人工智能的钥匙。”本文将对人工智能中的一些哲学问题进行思考,以拓宽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了解。

= 人工智能中的意向性问题 =

意向性(Intentionality)指的是一种心灵代表或呈现事物、属性或状态的能力。1874年,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在他的《经验主义视角下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唯心主义的“意向性”概念并将其引入了当代哲学。布伦塔诺将其定义为“心理现象“ 的特征之一,由此和“物理现象”区分开。心理现象指的是通过意向把对象包含在自身中的现象。

后来,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一书中,将意向性问题作为其意识现象学分析的重要主题。他认为意向活动有4个要素,分别是意向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内容、意向活动的对象、意向活动的手段和方式。

人的大脑是具有意向性和主观性的,心身活动是相互的,人的心理活动是能够引起物理活动。心理状态是脑的特征,大部分是具有意向性的。关于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意向性的问题,存在着很多争议。塞尔认为 , 计算机或人工智能是无法像人的大脑一样 ,既具有意向性又具有主观性的。他认为那些持人工智能具有人类意向性观点的人们把人的思维与智能纯形式化了,这些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程序的那种形式化、语法化的。因为人心不仅仅是形式的或语法的过程 , 人的思想所包含的决不只是一些形式化的符号。

实际上 , 形式化的符号是不具有任何语义的。他认为机器究竟能否进行思维的关键在于 : 它是否能够给对象赋予意义。意识、思想、感情、情绪以及心理的所有其他特征远非语法所能包容。不管计算机的模拟能力有多强 , 它也不能复制那些独属于“人”的特征。塞尔用意向性来否定人工智能的深度 , 是具有一定的根据的。然而他的观点也遭受到许多质疑。一些人认为,

意向性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精神,既然可以理解,就可以通过计算机语言程序化。关于语法和语义的区分,他们认为语法和语义不是互相分离的两个独立的概念,两者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当人工智能能够模拟出类似于人一样的思想时 , 即使人们都认为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那么这种区别也不具有什么意义了。

= 人工智能中的思维问题 =

在麦卡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之前,图灵(A.M.Turing)在1950年就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文中提出了“机器能否思维”这一问题,开创了人工智能研究的先河。

他曾设计了一个实验,即著名的“图灵测验”来验证计算机是否具有人的智能。今日,我们已经见证了计算机逻辑思维的巨大威力。值得说明的一点是,虽然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有些人关于人工智能能够超人的思维,将来机器人将统治世界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我们需认识到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

人类智能指的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这种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则是研究如何用机器模仿人的智能活动,使计算机能够更好地完成原来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最大区别在于,在实践关系中,人类智能属于实践主体的范畴,标志着实践主体的实际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人的智能是一种自主性的存在,它能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造、自我突破、自我否定、自我超越,除了要遵循客观规律之外,本身并不受所谓来自智能之外的力量的支配。但人工智能只是属于实践主体作用于实践客体的中介。

人工智能在人类实践关系中的这种地位,决定了人工智能即使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也只不过是对人类创新能力的模仿。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人工智能可能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越来越接近人类,但是,它们始终还是缺乏主观能动性。在某些领域,人工智能是能够代替和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比人更能发挥作用。但它毕竟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同人脑相比,人工智能局部超出,整体不及。我们应当认识到,人工智能不是人类智能,它是人类智能的组成成分,它需要由人类来操纵。模拟思维是不可能超越其被模拟的真正思维,人工智能的作用被人类智能限定在了规定的范围之内。人工智能的发展需以人类意识对于自身的意识为前提。因此我们可以坚定地认为,人工智能是不会超越人类的智慧,人类的主体地位是不会动摇的。

总之,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涉及到思维、意识等诸多方面。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要对思维和意识问题持有一种正确的哲学态度,也要依赖于科学对思维和意识问题的不断揭示。只有弄清楚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一系列诸如思维、意识的哲学问题,才能促进人工智能的有效发展,提高人类生产生活的效率,实现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编辑:李慧诗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219G10KC3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