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李庆余:数字化开启新时代

1989年有一天,总编辑张琮问我,有没有到电脑照排车间看过,我说没有,他就批评我:“不到电脑照排车间去了解一下新技术,怎能当好要闻部领导?”

我们报社1989年引进“华光”电脑激光照排系统,开始在系列报应用,当时南方日报仍是铅字排版,所以我没有到过电脑照排车间。老总批评了,我就到该车间参观了从录入到组版再到照排出胶片的全过程,被报纸出版的这一技术革命深深吸引。

1990年3月26日,南方日报全部版面实行电脑照排,从此,作为要闻部副主任的我与电脑照排有了亲密接触。我逐渐意识到,编辑部应用电脑是报社技术进步的下一步,而要闻部的夜班编辑工作,又与电脑照排的关系最密切,是未来采编——出版数字化链条中的两个相邻环节,要闻部可以作为试点,我决心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本文作者李庆余当年的工作照

然而,我是学文科的,对计算机一窍不通,于是花了一段时间恶补计算机知识,对硬件软件、硬盘软盘、内存字节、程序数据,等等,基本有所了解,还学会了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尝试建立应用数据库。这样,我被报社领导误认为“懂电脑”。1991年2月26日,报社成立新闻技术工作领导小组,本人成了其中一员并任副组长。

4月份,我随领导小组前往北京,对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等在建设内部网上先行一步的新闻单位进行考察。回来后,报社决定要建一个从采编到排版到资料检索联成一体的电脑网络。首期工程是编辑部属于夜班部门的要闻部、时事部、体育部,与电脑照排车间、接收新华社稿的电讯室、资料室的资料检索部分联成一个局域网。本工程确定由华光计算机公司承建,于1992年6月24日签订承建合同。

华光公司很快就拿出了建设方案。紧接着7月20日,本报和华光公司在北京联合举办南方日报网络方案专家论证会,本报由我和资料室的许华作代表,华光公司由总经理董瑛带领相关技术人员到会。与会专家有新华社通讯技术局局长孙宝传、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苏东庄、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王祖永等。经过论证、修改的方案,确定网络名称为“新闻技术综合网络”,资料检索采用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开发的全文检索系统,编辑软件由华光公司派人到本报现场开发。我和许华提出了不少要求,使华光公司开发出来的软件,真正适合采编工作的实际需要。

1992年12月3日,本报的新闻技术综合网络第一期工程投入试开通。经过大半年的平稳运行后,国家经贸委技术与装备司、国家新闻出版署技术发展司、全国报协技术进步委员会,于1993年9月24、25日联合在本报举行网络验收会。我在会上代表报社作了用户报告。专家审核了网络的研发技术报告和用户报告,在网络现场进行测试后通过了验收。建成这样联通编辑部、电讯室、资料室和电脑照排车间的新闻技术综合网络,在当时的全国省级机关报中,我们是第一家。

本文作者李庆余近照

新闻技术综合网络的建立,开启了报业发展的新时代。过去在编辑部里流转的文字、图片,从此变成在计算机网络里流动的数字流。这样,有了数字加网络通道,不但为实现卫星传版、建立新闻资料数据库和出版电子报等创造了条件,而且当音频、视频作为数字加入网络,就为应用多媒体、建网站等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南方报业集团主办的南方新闻网顺势而生,2000年5月18日上线开通了测试版。此前,我也参与了部分筹备工作,一度担任南方网出版领导小组副组长。

当前,我们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正在实现媒体融合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将各种采编作业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报、网、端等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上世纪90年代数字化技术改造基础上的。本人有幸见证并部分参与了报社当时的数字化技术改造,在集团70年的发展道路上发挥了一块铺路石的作用。

(作者为南方日报要闻部原主任,高级编辑)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文体~日报文体部自营号~我与南方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1013A0FN8G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