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这个概念并不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中国的历史一直处于王朝不断更迭的状态,是以天道轮回、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焉这样的感觉而展现的一种历史轮回史观。直到非常晚近时期,严复翻译天演论,也就是大部分人现在熟悉的达尔文进化论进入中国之后,中国才开始有了对未来的不一样的想象。
进化论带来的是一种所谓进步的史观,说明历史是有一定方向、且一直在往前发展的,生物经过优胜劣汰,不断地跟周围环境进行适应性的变异,变得越来越进步、聪明、强大然后适应环境的发展。所以当时天演论影响了整个中国的科学、人文学、甚至是哲学思想,启发中国人的新世界观,并且促发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等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发展。
有了这样一种进步史观的建构之后,中国人才开始理解什么是「未来」。
中国经济在过去40年里一直大迈步地往前发展,而且一直维持非常高的发展速率。在这一段历史时间里(也就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的这段时间),人们生活平稳,没有战乱、没有饥荒、没有特别重大的疾病灾害。但也是因为这样,给了人们非常错误的幻觉,觉得历史就应该是明天比今天更好、今天比昨天更好。可实际回顾整个人类历史,扣除战乱时间,仅仅只有一些非常短暂的时期是太平的。所以其实我们现在正是处于历史上非常不寻常的一个间断时期,这样的和平大发展时期有可能只是偶然现象,也有可能无法持续发展。
所以,当技术在近20年间里快速且大量地进入到日常生活中时,我们需要探讨「未来」。
试想,在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刚刚开始进入中国,包括个人计算机也是在那时候才开始普及应用,当时的互联网技术还只是初期萌芽阶段,人们完全无法想象今天世界会这么无缝的接入互联网、手机可以如此智能、先进的支付方式让人可以在网上进行购物,且所有的服务大部分都可以通过智能终端手段去实现。而对于现在00后出生的小孩来说,一出生就处于被技术媒介所包围的环境,他们已经不太熟悉传统需要用手去翻阅的书籍,反而更习惯于滑动、触摸屏幕等这样的互动交流方式,这一代人对未来的理解跟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此,我们必须要思考一种对于未来这个概念的历史性定义,才知道到底「未来」从哪里来?「未来」在当下到底是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