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真贴心,刚打开手机,“推销员”就上门了

今年进入暑假,天气热到小编快要融化,全靠空调续命,然而陪伴小编多年的空调君却开始罢工了。

修理师傅过来一看就表示要修不便宜,小编咬咬牙决定换个新的。

于是小编打开某购物APP,看了一下空调产品。本来只是一件日常小事,燃鹅,当小编打开抖音以后,竟然一连刷出了好几个空调广告,好贴心啊。。。

虽然说在网上就看过不少大数据的段子,还有个人信息被用于推销的新闻,但是说实话,这效率和精准度也太高了一点吧。。。

所谓“有问题找度娘”,搜了一下,发现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随便一搜都能看到数不胜数的吐槽,甚至连人民网都报道过这个问题。

说到这里,是不是感觉咱们的信息被倒卖了?隐私是不是被侵犯了?

信息时代使生活更加轻松方便的同时,个人信息安全也成了个很大的隐患,下面咱们一起来扒一扒这种“惊准广告”背后的推送原理吧。

这种广告推送方式叫做程序化广告,是现在互联网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广告投放方式,优点就是针对性强、转化率高,缺点就是很容易吓到用户。。。

一般来说,在我们使用某个app的时候,平台系统都会根据我们的使用习惯、关注的信息和搜索记录,给我们打上标签,再根据我们的定位、年龄等个人信息,最后绘制成用户肖像。

当然,这也是为了方便平台做更好的用户体验,例如推送些你喜欢看的小哥哥小姐姐啊,介绍点你感兴趣的美食景点啊之类的。

这件事理论上,咱们还是“知情的”,因为注册的时候,用户协议上有写,当然有没有看就难说了。。。

条款呢,还是挺尊重用户隐私的,然而,慢慢的,这些平台会发现,用户肖像在广告推送方面很有价值啊,精准度太高了,就像小编,如果不是空调君突然罢工了,平时哪会看空调?

其实当小编在A软件上看空调的时候,小编的信息已经变成某个带标签的脸谱被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编打开app B的时候,B就会根据手机的设备码从某个平台上获得这些信息。

然后B就把小编的脸谱放到一个平台上叫卖了:这里有个需要空调的优质用户,想要的吱一声,价高者得。

各大购物app就会根据需求出价,最终出价最高的就会把自己的空调广告塞上。

这个拍卖的时间其实很短,可能一秒都不用。当小编看完小姐姐的视频后,就会懵逼地刷到一条空调广告。

热得满头大汗的时候,被精彩的广告撩一下,很可能就十分爽快地把空调买了。。。

简单来说,整个过程就像这样:

一般情况下,网络服务提供商不会将“标签”对应者的原始信息透露给广告主,提供的只是一个基于需求的脸谱而已。

对于平台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你是谁,只是一串有某些标签的代码,还是电脑自动匹配和处理了。

不过,对于用户来说,这样的广告有时候真的好惊悚,甚至如果有心人想通过这种脸谱化信息,针对性地要查某个人的信息的话,说不定能比我们自己都了解得更清晰。

之前国家已经出了《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指南》的规定,对于这种用户画像技术用于精准营销和推送,用户有反对和拒绝的权利。

今年5月底,还发布了《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网络运营者,在用户选择停止接收定向推送信息时,应该停止推送,并且删除已经收集的用户数据和个人信息。

虽然已经推出了相关的规定,但在平台和广告商都尝试到了这种精准广告“甜头”之后,怎么规范这种模式,还真的不好说。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虽然也会愿意收到一些实用的、有价值的广告推送,但是也要考虑自身的隐私安全了。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14A0HGDK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