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汽车人参考”第271篇原创文章
这几天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其核心内容是自动驾驶市场预测及实施路径,如果再加上新能源汽车,代表着行业专家研判的两条路就齐了。
针对于两份路线图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汽车人参考预判了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电动是标配,盈利靠智能
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两者结合起来看,智能化和电动化的融合基本上成了定局。
汇总内容如下图: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路线图2.0)
业界的认识逐步从“先电动后智能”的弯道超车,逐步转变为“智能电动一起抓”的换道先跑策略。
对于主机厂来说,汽车电动化和L2成为了标配,或者说是基本门槛。
在三电系统满足续航、充电、安全以及成本的背景下,未来拼的是智能化,也就是要靠着“软件”来盈利。
对于公众来说,会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标准配置的电动车,硬件价格下降,“人人都可以买得起特斯拉”,主要的消费在售后,软件价格会越来越贵。
第二,L3法规五年后成型
无论是SAE还是我国自动驾驶分级,通俗讲就是“L1是脱离双脚(DA)、L2是脱离双手(PA)、L3是脱离双眼(CA)、L4是脱离大脑(HA),L5是无人驾驶(HA)”。
目前L2基本实现了量产,很大程度和政策有关。
如果要拿到E-NCAP或C-NCAP的“五星车”评选,必须标配自动紧急制动AEB,而要实现AEB,需要装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那么也可以“顺便”实现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等功能,而对车企来说增加的成本不会太多,还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卖点。
但是对于L3却是另外一回事,不同于L2出了事人负责,L3定位于人车共驾,人可以脱离驾驶状态,但需要随时接管汽车。
这就存在了何时接管、如何接管及人车责任界定等一系列问题,目前至少在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法规和标准,市场上只能用L2.5、L2.99等字眼。
到2025年,L2和L3新车占比为50%,到2030年占比要到70%,L2已经量产,那么未来5年的增量在于L3,意味着针对于L3的法规必须要出台。
最近本田宣布推出全球首个L3级别汽车,前提是得到了日本政府法律的认可,要合法使用L3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需要有清晰的界定,或许能够有一些参考意义。
只要政策法规没有放开,L3级自动驾驶的量产就是无稽之谈。
第三,2035年全面无人驾驶,技术绝不是难点
在智能网联路线图中,将汽车分为了乘用车(私人轿车、Robotaxi)、货运汽车(包括物流配送)、客运汽车(城市城际公交、通勤小巴)三种类型。
对于私人轿车的实施路径,是从2020年应用于交通拥堵的L3功能,到L3在2025年高速公路上大规模应用,2030年L4规模化应用于城郊和城市道路,最后2035年,L5无人驾驶开始应用。
货车相比于私人轿车实施路径稍有落后和不同,从2025年L2高速公路应用,倾向于直接跳到2030年L4配送、队列行驶大规模应用。
而客运汽车以BRT为入手,实现2030年的城际高速和城市公交的L4运行。
(私人轿车自动驾驶实施路径)
总体而言,都指向了2035年实现L5级别的无人驾驶,愿景宏大。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目前无人驾驶领头羊特斯拉,其CEO马斯克不止一次表示,今年年底特斯拉已经具备了汽车实现无人驾驶所需要的技术。
那么未来很多年,我们重点关注和解决的,应该是“技术实现”与“大规模量产”之间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应该不是一点点。
本文为“汽车人参考”原创,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请转发此文,关注“汽车人参考”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开工第一天,全面回顾新能源汽车市场,展望2020电池技术发展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