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原生应用的安全保障措施如下:
对容器镜像进行来源验证,只使用来自可信源的镜像。
定期扫描镜像中的漏洞,包括操作系统漏洞、应用程序漏洞等,可使用工具如Clair等。
确保镜像构建过程的安全性,避免在构建过程中引入恶意代码。
限制容器的权限,采用最小权限原则,例如容器内的进程以非特权用户身份运行。
监控容器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如容器内的非法进程启动、资源滥用等情况。
利用虚拟网络技术(如VPC)对云原生应用的不同组件进行网络隔离,防止不同服务之间的未授权访问。
在容器层面,采用网络策略(如Kubernetes中的NetworkPolicy)来控制容器之间以及容器与外部网络的通信。
对应用内部服务之间以及与外部交互的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如采用TLS/SSL协议,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对存储在云端的数据也进行加密,无论是在静态存储(如对象存储中的数据)还是在传输过程中的临时存储。
对于访问云原生应用的用户和服务,采用多因素认证方式,如密码+令牌或者生物识别+密码等方式,提高身份认证的安全性。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或者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对不同的用户和服务授予精确的权限,确保只有授权的实体能够访问相应的资源。
部署安全监控工具,实时监测云原生应用的安全状态,包括网络流量、系统调用、用户登录等情况。
对监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发现安全威胁,如入侵检测、恶意软件检测等。
记录详细的审计日志,包括用户的操作记录、系统的配置变更、服务的启动和停止等信息。
定期对审计日志进行分析,以便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和违规行为。
在开发过程中,对应用代码进行严格的安全审查,包括代码的逻辑正确性、安全性漏洞(如注入攻击漏洞等)的检查。
采用自动化代码安全审查工具(如SonarQube)结合人工审查的方式,确保代码质量。
对应用所依赖的第三方库、组件进行安全评估,及时更新存在安全风险的依赖项。
建立依赖项的安全管理流程,确保引入的依赖项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