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原生应用常见的架构模式如下:
根据业务功能将应用拆分成多个小型的、独立部署的微服务。例如,一个电商应用可以拆分成用户服务、订单服务、商品服务等。每个微服务都有自己的业务逻辑、数据库(可以是独立的数据库实例,也可以是共享数据库中的不同表)。
微服务之间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进行交互,如RESTful API或者消息队列(如RabbitMQ、Kafka等)。
每个微服务可以独立开发、测试、部署和更新。这使得开发团队能够更快地迭代和发布新功能,而不会影响到其他微服务。
可以根据每个微服务的负载需求独立进行扩展。例如,在促销活动期间,订单服务可能需要更多的资源来处理大量的订单,而用户服务可能不需要额外的资源,就可以单独对订单服务进行水平扩展。
应用中的组件通过产生事件来表示系统中发生的某些事情。例如,在物联网应用中,传感器检测到环境温度变化就会产生一个温度变化的事件。
其他组件作为事件的消费者,订阅感兴趣的事件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比如,空调设备可以订阅温度变化事件,当接收到温度过高事件时,自动开启制冷功能。
异步处理与解耦
事件驱动架构实现了组件之间的异步处理。生产者不需要等待消费者处理完事件就可以继续执行其他任务,提高了系统的响应性和吞吐量。
同时,这种架构也实现了组件之间的松耦合。组件之间不需要直接调用彼此的接口,而是通过事件进行交互,使得系统的维护和扩展更加容易。
开发者不需要管理服务器基础设施,只需要上传代码。云平台会根据请求自动分配计算资源来执行代码。例如,一个简单的图像处理函数,当有用户上传图像需要处理时,云平台才会分配资源来执行这个图像处理函数。
云平台负责管理计算资源的分配、扩展和释放等操作。开发者无需关心服务器的配置、维护和容量规划等问题,降低了运维成本,提高了开发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