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保合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中国针对信息系统安全的一种管理制度,主要通过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进行评估和保护,以确保信息安全。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划分分为五个等级,具体如下:
1. 第一级(一般保护)
-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安全要求不高的信息系统。
- 安全目标:保护信息系统的基本安全,防止一般性安全事件的发生。
- 主要措施:基本的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和主机安全措施,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2. 第二级(较强保护)
-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安全要求较高的信息系统。
- 安全目标: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一般性安全事件和部分恶意攻击。
- 主要措施:加强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和数据安全措施,实施基本的访问控制和安全审计。
3. 第三级(重要保护)
-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安全要求重要的信息系统,通常涉及重要的业务和数据。
- 安全目标: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恶意攻击和重大安全事件。
- 主要措施:实施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和访问控制,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风险评估。
4. 第四级(高度保护)
-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安全要求非常高的信息系统,通常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重大利益。
- 安全目标:确保信息系统的高度安全,防止高级别的恶意攻击和重大安全事件。
- 主要措施:实施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各类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测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系统的持续可用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5. 第五级(极高保护)
-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有重大影响的信息系统。
- 安全目标:确保信息系统的极高安全,防止极端恶意攻击和重大安全事件。
- 主要措施:实施最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各类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测、应急响应和恢复机制,确保系统的绝对安全和数据的绝对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