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技术手段可用于敏感数据安全防护:
如AES(高级加密标准)算法。它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这种加密方式速度快,适用于对大量敏感数据的加密存储,例如企业存储在数据库中的大量客户信息。
像RSA算法,采用公钥和私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公钥用于加密,私钥用于解密。常用于数字签名、密钥交换等场景,在网络通信中保障敏感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如安全的网络连接建立过程中的密钥协商。
多因素认证:结合密码、指纹、令牌等多种因素来验证用户身份。例如,很多在线银行系统除了要求用户输入密码外,还需要输入短信验证码或者使用指纹识别,大大提高了身份认证的安全性,从而保护用户的账户敏感数据。
单点登录(SSO):用户只需一次登录就可以访问多个相关系统,同时确保每个系统的访问权限控制。在企业内部,员工使用单点登录系统访问不同的业务系统时,系统会根据其身份和权限分配相应的敏感数据访问权限。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根据用户在组织中的角色分配访问权限。例如,在企业中,财务人员可以访问财务相关的敏感数据,而市场人员则无法访问,通过这种方式严格控制对敏感数据的访问范围。
当需要在开发、测试或者共享环境中使用敏感数据时,采用数据脱敏技术。例如,将姓名中的部分字符用星号代替,银行卡号只显示后四位等,这样在不影响数据可用性的前提下保护了敏感数据的隐私。
制定定期备份计划,如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相结合。例如,每周进行一次全量备份,每天进行增量备份,确保敏感数据在不同时间点都有备份。
建立数据恢复机制,测试恢复流程的有效性。当敏感数据遭受损坏或者丢失时,可以快速从备份中恢复数据,保障数据的可用性。
IDS可以监测网络中的入侵行为,如异常的网络流量、恶意攻击等,并及时发出警报。IPS则能够在检测到入侵行为时主动采取措施进行防御,防止敏感数据被窃取或者篡改。
DLP系统可以对企业内部的数据进行分类标记,监测数据的流动情况,防止敏感数据通过网络、移动存储设备等途径泄露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