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加密:运用SSL/TLS协议对数据在网络传输时加密,防止传输中被窃取或篡改,如在网上银行数据传输里就广泛使用该协议。
存储加密:采用对称加密算法(如AES)或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对存储的数据加密。即使存储设备丢失或被盗,没有密钥也无法获取数据内容。
身份认证:结合用户名/密码、数字证书、生物识别(指纹、面部识别)等多种方式验证用户身份,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访问数据。
授权管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根据用户角色分配不同访问权限,严格限制对敏感数据的访问。
定期备份:制定合理备份策略,定期对大模型数据备份,可按天、周或月进行。并将备份数据存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存储设施,防止因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因素导致数据丢失。
灾难恢复计划:建立完善灾难恢复计划,明确在遇到灾难时数据恢复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能快速恢复数据和业务。
日志记录:详细记录所有与数据访问和操作相关的日志,包括访问时间、用户身份、操作类型等信息。
实时监控:利用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工具实时监控数据存储环境,及时发现并阻止异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