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机器人理解上下文的核心在于通过多层级技术实现对历史信息的存储、关联与动态推理,确保对话的连贯性和语义准确性。以下是其关键机制及实现方式:
🔍 一、上下文存储与记忆机制
- 对话历史嵌入 机器人将用户当前输入与历史对话拼接为连续文本,作为大语言模型的输入。例如,用户先问“附近火锅店推荐”,再问“人均多少?”,模型会将两句话整体处理,识别“它”指代前文的火锅店。
- 技术实现:通过对话历史列表存储多轮交互内容,每次生成回复时重新注入上下文。
- 优化策略:采用滑动窗口裁剪(如LangChain的trim_messages函数),保留最近对话片段以避免超长文本干扰。
2. 结构化状态管理 使用槽位(Slot)系统存储关键信息,形成动态更新的“对话状态”。例如:
- 槽位三元组:(领域, 槽位, 槽值)(如(餐饮, 餐厅名, 某火锅店))。
- 状态追踪器:基于LSTM或Transformer的神经信念追踪器(NBT),预测槽值并更新状态。
3. 长期记忆增强
- 向量数据库:将历史对话编码为向量,通过语义检索匹配相关上下文(如Pinecone)。
- 知识图谱集成:链接外部知识库,补充实体关系(如火锅店的“停车位”属性)。
⚙️ 二、语义关联与动态推理
-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模型自动分配权重聚焦关键历史信息。例如:
- 缩放点积注意力:计算当前查询(Query)与历史信息(Key)的相关性,加权融合后生成回复(公式:Attention(Q,K,V)=softmax(QKᵀ/√dₖ)V)。
- 案例:用户说“奶茶少糖”,再问“加珍珠吗?”,模型因注意力权重偏向“少糖”,可能推荐“低糖珍珠”。
2. 依存关系解析 提取句子主干(主谓宾),关联跨轮次逻辑。例如:
- 步骤:从“申请设备维修”中提取动词“申请”、受事者“维修”,与后续“进度查询”关联为同一任务流。
- 情景集合: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将对话归类到预设情景(如“售后咨询”),约束语义理解范围。
3. 上下文压缩与摘要
- 自动摘要生成:用大模型压缩长对话为关键点(如“用户需求:维修手机;已提供方案:重置系统”)。
- 信息分层:
- 核心层:永久保留(用户ID、核心需求);
- 临时层:会话结束时丢弃(中间提问细节)。
🌐 三、多模态与场景化理解
- 环境上下文融合
- 物理环境:结合地理位置、设备状态(如智能家居场景中“关闭客厅灯”需识别房间位置)。
- 用户画像:基于历史行为定制回复(如对常旅客推荐“机票优惠”)。
2. 情感与意图继承
- 情感分析:识别用户情绪(如焦虑),调整回复语气(“马上为您加急处理!”)。
- 意图链管理:将分散提问串联为目标导向的任务流(如“旅行规划”涉及目的地→预算→行程多轮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