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文章太长了,分开写,数据手册里面有一段详细的对低噪音设计的内容,这里我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
框图
该 LDO 采用 NMOS 管作调整管,输出控制逻辑如下:
基准电压源为 −1.186 V(或 −1.22 V),通过误差放大器将参考电压与反馈电压进行比较,调节 NMOS 栅压以控制输出电压,保持稳定
对于可调版本,用户可外接分压电阻 设定输出电压:
俩个版本
GM1402 特别强调“低噪声”和“可编程降噪”能力,非常适合高分辨率 ADC 前级供电:
内部误差放大器单位增益 + 基准直接驱动输出;输出噪声可达10 µVRMS(极为优秀)。
默认噪声稍高(约 50~122 µVRMS),但支持外接降噪元件进行优化:
增加 RNR 和 CNR(并联在 RFB1 上),降低高频增益,提升 PSRR 和降低噪声;经优化后噪声可降至 19 µVRMS。
其中 是 RFB1 与 RNR 的并联值。
如果增强 PSRR , 建议使用 CNR(100 nF)+ RNR 降噪网络提升滤波效果。
比较有意思的是,它说了这个加电容降低噪音的设计:
这样
但是没有给特别详细的仿真,下面就来补全,当然了,PSRR和真的是没有办法比较的。
GM1402 简化版 PSRR(电源抑制比)响应
仿真模型使用了一个 2 阶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设为 10kHz,近似表示 GM1402 的频域降噪特性。
可以看到:
在低频(10 Hz ~ 1 kHz) 区间,PSRR 保持很高(> 70 dB)
截止点约在 10 kHz 附近
高于 100 kHz 后迅速衰减,这也符合 LDO 抑制纹波频率范围的典型表现,这可以说明模型能有效抑制输入电源中的高频干扰。
GM1402 输出噪声在加入外部降噪网络(CNR + RNR)前后的对比仿真
蓝色曲线:原始输出噪声,包含:
白噪声(10 µV RMS)
1/f 粉红噪声(5 µV RMS)
橙色曲线:加入模拟的降噪网络后(模拟 CNR ≈ 100 nF, 滚降点 ≈ 300 Hz)
明显高频噪声减少;整体波动幅度减小,输出更干净
使用 CNR + RNR 外部电路可有效抑制高频噪声,带来类似数据手册中降噪电路所描述的性能:
从 122 µV RMS → 降低至约 19.2 µV RMS
GM1402 输出噪声在频域上的仿真分析
功率谱密度 PSD(单位:dBµV²/Hz):
蓝色曲线:原始噪声
低频段(10 Hz ~ 1 kHz)表现出明显的 1/f 特性
高频段平坦,对应 白噪声部分
整体噪声较宽频,尤其对 ADC 不友好
橙色曲线:降噪后(CNR + RNR 滤波)
高于约 300 Hz 的频率被显著抑制(相当于一个低通滤波器作用)
高频 PSD 至少降低了 15–25 dB
噪声带宽明显收窄 —— 等效噪声功率降低
降噪网络将高频噪声从输出中过滤掉,从而降低进入 ADC 的带内噪声,提升系统 ENOB(有效位数)
CNR + RNR 网络模拟了数据手册中建议的降噪策略,验证了其真实有效性。
这是真实的测量图
下面我仿真一下其它的参数下的情况:
负载瞬态响应(IOUT 从 10mA → 200mA 的变化)
Dropout 情况(VIN 靠近 VOUT,测试稳压性能)
结果
模拟场景:从轻载 10 mA → 突然跳变到重载 200 mA
模型:输出电容 2.2 µF + LDO 内部输出阻抗约 0.2 Ω
结果说明:
在负载跳变后,输出电压出现短暂跌落(<100 mV)
通过输出电容滤波和环路调节快速恢复,符合 GM1402 的快速响应特性
和数据手册中图 21“负载瞬态响应”行为一致,说明 GM1402 对 ADC 或高动态负载变化场景具有良好瞬态稳定性
模拟场景:将 VIN 从 −5.5 V 缓慢升高至 −5.0 V
Dropout 电压典型值设定为 88 mV
结果说明:
当 VIN − VOUT < 88 mV(即 VIN 高于 −5.088 V)时,输出开始掉压
一旦 VIN 接近 −5.0 V,LDO 已无法维持稳定 −5.0 V 输出
说明 GM1402 具有较低压差(LDO 本质),便于在电源裕度有限的系统中使用
特性 | 仿真结论 |
---|---|
输出噪声 | 加入 CNR/RNR 后显著降低,频谱压制有效 |
PSRR | 低频到中频抑制良好,10kHz 处仍可达 70 dB |
瞬态响应 | 10→200mA 时恢复快,输出偏差小 |
Dropout | 小于 100 mV,适合宽输入波动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