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线上-线下融合治理模式初探

近年来,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众多该类事件均通过转发、评论、推送等互联网信息行为进行扩散,形成影响程度各异的网络舆情事件。现实生活中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相互交织,致使局部性突发事件演变为全国性事件,网络舆情事件反向演变为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对国家公共安全构成重要影响。因此,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治理不能局限于单一线下治理模式,更需要从线上互联网信息行为视角研判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态势,实时评判网络舆情风险大小,寻找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治理思路。

齐佳音教授正是基于这一治理思想,以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出版专著《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著作以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动力学、贝叶斯网络、多案例研究等方法,评判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态势,剖析二之间的作用机制和耦合关系,并进行网络舆情热度预警和风险评估,著作在内容体系、理论创新和学术贡献等方面具独到之处。

(一)内容特色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爆发的原因、演化过程、影响和处置策略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从网络舆情视角研究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发展和演化研究尚不多见,也未能透彻解析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和网络舆情的相互关系,未能系统分析互联网如何助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衍变为网络舆情,没有解析网络舆情如何共振、迭代、放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可能产生的危害,从而难以找到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著作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福斯特、罗森塔尔、马顿等学者的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理论出发,从多个层面彰显内容体系特色。(1)在宏观层面,作者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作用过程、演化路径、演化原因和演化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2007-2012年间59个案例的扎根提炼,得到作用机制中内源动力(事件破坏力)和外源动力(网络推动力与政府调控力)的具体要素,以及全生命周期内的演化模式。这一成果,弥补了当前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研究对舆情与事件作用机制认识的不足,从宏观层面提供了对作用机制的规律性深层透析,从而将当前该领域理论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2)在中观层面,著作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造了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含35个变量,对事件、政府、公众和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较现有舆情监测理论成果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通过对模型的仿真,得到16个消减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相互推动的重要结论。将宏观层面的定性规律下沉到中观层面的量化分析,是这一部分研究和当前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学者关于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研究的显著差异。(3)在微观层面,作者沿用宏观层面的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结构,对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如何作用,产生何种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做深入剖析。著作从系统的思维出发,将两动力之间的耦合内涵、耦合机制进行了微观层面的刻画,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两种力之间的耦合度测量模型,提出通过两动力耦合度和社会影响力来实现精准化管理的思路。耦合是复杂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关于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之间的耦合复杂性研究,该著作开了先河。(4)在决策层面,著作提供了三个新颖视角的决策思维。其一,作者在静态“态”与动态的“势”思想的指导下,设计了一种新颖的网络舆情态势指标提供给决策者。在“态”的维度,考虑了舆情发布主体的集中度指标、网络舆情内容的偏差度指标;在“势”的维度,考虑了网络舆情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来量化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以前多数的舆情指标体系更加侧重对于静态的“态”的测量,对于动态的“势”考虑不够。其二,从实时预警的角度,建立基于Web信息挖掘的贝叶斯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热度预警模型。该模型使用了机器学习原理,在大数据的条件下,可以具有越来越准确的预测效果。第三,针对政府在社交媒体上的调控力决策,作者同样采取了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的思路,建立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应对过程中政府沟通信息风险的贝叶斯模型,可以及时为政府通过社交媒体沟通所产生的风险进行监测。与以往研究相比,后面在两个决策工具中,著作提出通过对案例文本的信息要素提取,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建立决策模型,更加符合今后大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趋势。

(二)创新之处

虚拟社会以现实社会为基础,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独特延伸,其存在造成了人类基本生存空间的扩展。虚拟社会关系的形成基础、动力机制和影响结果都具有现实社会性。虚拟社会来源于现实社会的需要和不足,展现着现实社会的本质和特征。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国内研究社会治理这一问题的时间较短,对虚拟社会治理的研究更是刚刚起步,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零星的概念辨析、必要性分析、问题描述等粗浅层面,对其内在的逻辑机理、体系格局、模式方法等系统化研究十分欠缺,导致在研究层面缺乏理论深度、在实践层面缺乏理论指导。建立科学有效的虚拟社会治理模式是保障虚拟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以往的社会治理研究提出的策略侧重于国家控制和国家引导,这带有一定的传统社会治理思维烙印。在“虚拟-现实”互动的时代,需要改变政府单一治理主体现状,将理论创新贴近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引入多元合作治理思路,推行线上-线下融合治理模式,正视并深入探讨“虚拟—现实”社会的各种特殊性,与时俱进,积极应变。但是政府如何在“虚拟-现实”融合背景下,实现有效的调控力,是一个有待求解的问题。

虚拟社会的管理具有赋权和控制双重功能,需要新的管理思路和途径。这其中,对于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作用机制的理解是新管理思路和途径的基础,该著作虽是研究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但也会对未来的社会治理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探索。

(三)研究价值

该著作的出版是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研究领域的新探索,扣紧当前国家加强网络社会治理的政治需求,具有很好的学术研究价值。在基础理论方面,该著作弥补了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的欠缺,为网络舆情线上-线下融合治理模式提出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研究成果在网络舆情的内源动力因素、外源动力因素与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衍化机理分析方面,将共性问题凝练为共同规律,为网络舆情超前预判提供理论支撑。在实践操作方面,著作构建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可以模拟网络舆情调控和干扰效果,解决了网络舆情治理策略效果预知问题,提高了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可操作性。再次,著作中提供的三个决策工具:网络舆情态势指标体系、基于Web文本的网络舆情热度预警以及基于微博的政府沟通方案风险评估,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管理决策都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四)结束语

著作《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研究定位准确,内容逻辑严谨,研究方法规范,研究结论可信,是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领域佳作,为理解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论证,更为课题组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二“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融合治理模式研究”提供重要借鉴。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428C07S6Y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