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体量、大命题,三顿半在品牌空间与产品组合逻辑上的全新实验。
撰文丨丁猫
编辑丨锐裘
在深圳开咖啡店,对于当下的新消费品牌而言,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咖啡市场已经足够成熟、足够卷。选址、定位、产品、社群、坪效,每一个环节都几乎被卷到了极限。而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三顿半带着它的线下子品牌「原力飞行」,悄悄登陆了深圳万象天地。
走进深圳万象天地 mxtr 街区的深处,四周都是热闹的潮流品牌扎堆,走上 2 楼,才看到门口那个克制的招牌:into the force ,没有熟悉的即溶小罐子,也没有醒目的三顿半标志,却留意到一句略带玩味的文案:喜欢深圳。
如此低调的一家小店,让人感受到的不是一个急于引爆流量的门店,而是一次对城市节奏、小体量线下空间、以及品牌表达可能性的冷静试探。
这不是一次声量型开局,但却是一次颇有意味的“局部观察”。
从小店型开始的深圳实验
深圳原力飞行门店面积仅 49 平方米,面积虽小,但它承载的野心并不小。
正因如此,它的存在感,反而变得值得探究。
我们都知道,「原力飞行」并非新出现的概念。自 2021 年起,它就是三顿半在探索“线下风味体验”时启用的空间实验模型。相比今天愚园路开出的完整品牌旗舰,当年在安福路开出的原力飞行小店更像是品牌的“轻型触角”——在不确定中前行、在不同城市中打磨试错。
RQ 在这些年用图文记录下三顿半每一步的发展,如今时隔 4 年后能在深圳看到多年前的“原点重现”,这种感觉颇为奇妙。
上海安福路的原力飞行(现已搬离)
上海愚园路的三顿半空间 WITH SATURNBIRD(点击图片阅读更多)
深圳万象天地的原力飞行
其实可以理解这份“把店又开小”的克制。
毕竟在信息过载的当下,进入一个新市场,营造一个安静的线下空间,可能比高密度曝光更具渗透力。创始人吴骏坦言,选择小体量门店,是一次有意识的商业模型测试。万象天地作为深圳标志性的开放式商业街区,人群流动性强且多样化,既有本地年轻白领,也有来深打卡的游客。对三顿半来说,恰好适合小店型去验证单店模型和产品力的关系。
但这份克制,也确实带来了明显的挑战:
首先是品牌辨识度的门槛,不主动宣告自己的三顿半身份,对深圳的消费者而言,稍不留神,就会在第一印象中被误读或错过。
再来是品牌资产的再利用问题。即溶小罐子曾是三顿半打开市场的核心视觉符号和品类认知锚点,如今却在深圳这家门店隐身了,这种“重新建立认知”的选择,显然是大胆的。
当然,从今天的大环境看,大胆或许正是这个品牌一直以来的特质。而“去三顿半品牌化“的门店,如果能让用户在不被预设期待干扰的状态下重新体验产品,也未尝不是一种品牌重塑的路径。
小空间,多品类:
产品力才是核心命题
进入店内,我品尝了他们为深圳特别研发的菜单。两款深圳限定特调咖啡,风吹饼风味零食,甚至还有 gelato 和果酵茶。这些南方味觉符号,是三顿半对深圳做出的本地化回应。
深圳店像是一个以“风味”为核心的实验室,两款特调饮品,以广东风味为灵感:一款以芒果为主调,另一款则加入了广东人熟悉的黄皮果香,入口带着岭南气息。
零食产品中,风吹饼的灵感来源于广东人童年的小吃记忆,就连 gelato 冰淇淋的设计,也暗藏巧思:咸擂茶和姜撞奶的 topping 丰富程度远超市面上其它常见产品,其复杂性来自当地小吃的多层次结构。
新的风味,不是拿全国菜单换个壳,也不是对深圳年轻消费者的“迎合”,而是在熟悉城市的气候和食物记忆中重新提取灵感,它传达出一个值得被注意的品牌启示:让“风味”成为与城市对话的语言,而非一个产品卖点。
零食成为咖啡搭子,这又让我重新理解了“在小空间内输出多品类”的系统性搭建,如此丰富的产品集成,既是对研发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供应链灵活度的挑战。
如此看来,深圳这家慢闪,可视作品牌对“去品牌化+本地化+空间灵活度”三者的最新组合尝试。
深圳店真正的内核,其实是对“产品力”的终极考验。深圳店的重心并不在场景塑造,而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做更多元的品类输出,小店的意义,是在这 49 平方米里,跑通复杂的产品组合逻辑。
这与深圳本地消费者的需求高度契合:他们渴望新鲜感,但对品质与体验也有极高要求。多品类的组合,不只是丰富菜单那么简单,更是能否支撑复购率与提升客单价的关键。
站在店内,看着点单台后忙碌的操作流程,我不禁思考:小空间多品类,能否同时保证效率与品质?这是深圳店的考题,更是未来规模化复制时必须提前回答的问题。
毕竟深圳不是上海。
这里早已不再是咖啡消费的新兴市场,而是实打实的“红海战场”。深圳是一座高度外来人口汇聚的城市,人均咖啡消费量全国领先,人们对品牌有着极高的敏感度与接受度,但同时也意味着忠诚度较低。精品咖啡品牌如 Manner、%Arabica、Blue Bottle 已完成多点布局,本土品牌山池咖啡和 KUDDO 同样在加速抢占消费者心智。
店铺所在的深圳万象天地,日均人流量超过 10 万,品牌密集度位居全国前列,同行们早已把坪效打磨成数学题:高频曝光+强引流=快速转化。
显然三顿半没有追随这种路径,而是坚持自己的节奏:不借助流量,不依靠折扣,通过产品和空间的细节打磨,争取用户的情感认同和品牌好感。
慢工出细活是有意识的选择,但它的前提是,产品必须足够有记忆点,体验必须足够有温度,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城市,品牌对产品研发、供应链、空间动线乃至用户沟通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检验。
深圳是试金石,也是放大镜。任何战略选择,在这里都会被快速验证。
空间实验,
理想主义的现实考验
回望三顿半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它始终在做一件事:不断探索品牌的空间表达。
从早期的线下概念店到「原力飞行」,再到这家深圳快闪店,三顿半似乎在有意塑造一种“流动的品牌空间感”。品牌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或零售店,而是一种可移动的、轻盈的生活场域。
我欣赏三顿半在空间上的勇气与坚持。小店型作为一种空间哲学,让它在一众千篇一律的连锁咖啡店中独树一帜。它或许不会是三顿半的“盈利先锋”,但它无疑是品牌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它既延续了品牌一贯的理想主义,又不得不直面现实的生意考量,在这里测试空间模型、测试产品力、测试复购率,更重要的是测试品牌的在地化适应能力。
我对这家小店,抱有好奇,也保留理性。
好奇的是,三顿半能否借助深圳这片“高度复杂”的市场土壤,验证出一种全新的品牌空间与产品组合逻辑。毕竟,深圳消费者兼具“开放”与“挑剔”的双重属性,如果这里的实验能跑通,那么这对未来进一步在全国其它城市拓展,都能提供宝贵的参考模型。
而理性的一面,则在于对其商业可持续性的审慎判断。三顿半能否真正解决坪效、复购率、供应链效率等硬指标?还是说,它终究会停留在“品牌形象店”的角色,难以承担规模化拓展的重任?
三顿半选择的这条路,注定艰难,也注定值得期待。
正如深圳店那句简单又真诚的文案:「喜欢深圳」。也是喜欢实验,喜欢探索,喜欢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寻找属于品牌自己的答案。
在这个一切都争分夺秒的城市里,选择放慢脚步的他们,或许更值得我们慢慢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