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数字囤积!数字新闻的系统风险《新闻与写作》论文领读

任何复旦新传考研问题 或需要任何帮助

加熊哥微信 taijixiong_sh

注:本文摘选自过往的【期刊班】

音频比文字版更丰富 建议倍速听

你好,欢迎来到【期刊领读班】。

我们在刷社交媒体的时候,遇到那些觉得对自己可能有用的信息,即便没时间看完内容,也常常会点击“收藏”,觉得自己以后会回去看,以后肯定能用的上。殊不知,绝大多数我们收藏的内容,此后都不会再打开了,就在收藏夹落灰了,这就是“数字囤积”行为。这样的行为,对于目前的信息生态产生了很大影响。

今天的内容来自《新闻与写作》,标题是《拆解数字囤积:数字新闻生态的系统风险与秩序重构》。

文中所谈的数字囤积,主要是指互联网用户对数字内容(如电子邮件、图像、视频和文档)无节制地制造、存储、共享和获取。这种行为的成因,首先当然是和数字媒介技术的进步相关,就是数字基础设施让信息归档变得更为便利,这也直接导致了信息归档行为的失控,最后就形成囤积。当然平台的功能设计,也引导了这种行为,比如内容平台都是很鼓励你点赞和收藏的,会有直接的正反馈。

从个体层面来说,数字囤积是个体应对“错失恐惧”的策略。就是在这个时刻充满连接和充满比较的时代,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也因此个体更加害怕错过可能对自己有益的经历或信息,于是只要遇到这些信息,无论是不是真的需要真的能利用起来,都先囤着在说。

这样的行为对于个人会有负影响,比如会造成个人信息熵增,就是个人囤积的信息会越来越繁杂且无序,会乱糟糟的,这样又会加剧个体的信息过载和认知负担,因为囤积多了之后,个人会觉得完全看不过来,甚至想从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都面临更大困难。这其实有点像很多考研的同学,拼命的买各种考研资料,结果买了根本不看,是类似的。

本来是想缓解内心的焦虑,结果囤积过多的内容,反而加剧了心理压力(有点类似于一些同学对考研资料和课程的囤积),甚至形成了自我欺骗,沉迷在这样的行动中,自己真正的深度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反而会越来越低。当然,一个人囤积的这样混乱的信息多了,注意力被分散了,对于高质量新闻的关注就少了,这样专业新闻媒体的把关地位就被动降低了。

同时也很糟糕的是,用户们的信息囤积也会传导到新闻媒体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行为中,会影响整个媒体行业。就是各类新闻媒体,包括机构媒体和自媒体,都不得不去迎合这个信息囤积的趋势,迎合数字囤积主体的阅读和收藏习惯,进而导致碎片化、感官化、情感化(囤积包含着情感)的另类软新闻泛滥。

比如专业媒体一方面是不得不提高自己内容生产的效率,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这样才能在用户不断的囤积需求中获得被囤积的机会(否则没有被囤积,后面被看到和被收藏的机会就少了)。另外,专业媒体也会在标题和内容,以及形式上,引导用户多多收藏和点赞,那这样,他们的专业性权威性公共性都会受影响,因为最终他们还是屈服了。

所以“数字囤积”这个概念,是我们解释当下用户信息过载、新闻回避,以及专业新闻机构内容质量降低,内容碎片化的一个很有价值的角度。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篇论文。

我们下期继续。

由于微信公众号更改推送机制,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为了不让大家错过我们的推送,建议把「复新太极熊」设置星标⭐️,及时接收复旦新传考研信息,学习资料信息。

往年期刊班 部分内容摘选:

注:往年分享的内容中会有一些陈年广告,忽略即可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4wsMW03RAB9JVoTXf3YrR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