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一条看似“突然”的新闻悄然登上了国际航天新闻:中国正式向印度发出邀请,参与“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项目。
这计划旨在于2035年前后在月球极区建成一个可长期驻留的科研基地,是继国际空间站之后全球最大规模的深空合作工程之一。
按照惯常逻辑,作为全球少数几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之一,印度应当是这个项目的天然合作对象之一。
再加上中印同属金砖国家,这份来自中国的邀请,不仅意味着技术资源的共享,也象征着地区合作的潜在深化。
可谁曾料到,印度方面对此反而表现得异常冷淡,甚至带有明显的排斥情绪。
印度对这份邀请并非欣然接受,而是陷入了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太空焦虑症”之中。
不是因为中国这项计划不具吸引力,而恰恰是因为它太成功,太现实,太直接地打在了印度航天的神经中枢。
要理解印度的反应,首先得回顾它近年来的“太空野心”。2023年,印度“月船3号”探测器成功实现软着陆,成为继美国、苏联和中国之后,第四个在月球表面留下印迹的国家。
尽管整个任务过程几经波折——着陆器几乎失控,通信中断一度让全印度神经紧绷——但最终的成功却极大提振了民族自信心。
印度国内一时间弥漫着“科技大国觉醒”的氛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印度载人航天在望”,社交平台上甚至流传出“2030年前建成印度月球基地”的热帖。
正是在这种自我加持的语境下,中国提出的国际合作反而被印度部分媒体解读为“轻视”。
印度《经济时报》评论称,“中国在邀请名单上拉上50多个国家,就是在稀释印度的地位”,言下之意是不甘心自己被“归为普通受邀方”。
更有印度学者煞有介事地分析称:“中国航天看似先进,但其实想借机窃取印度的探月技术”!这种几乎脱离实际的揣测,简直就是无中生有!
目前,中国的月球基地建设计划已不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实打实地在推进——模块化基地舱段正在研发中,嫦娥七号任务已排上日程,登月货运系统也接近定型。
而印度方面,除了一次月面探测之外,尚未建立起成体系的深空探测能力,更别提月球驻留或资源利用技术。
即便其雄心勃勃的“加甘扬”载人航天项目,也仍处于飞行验证阶段,技术积累与工程经验仍存巨大差距。
换言之,中国已驶入月球基地建设的“快车道”,而印度还未跑通“基础训练营”。
在这样的落差下,中国伸出合作之手,带有强烈的技术赋能意味,是对合作国的信任,也是向全球输出技术能力的象征。
而印度却无端生出“被轻视”的错觉,看样子即便中国摆出了合作的姿态,也难以扭转印度航天部门的思维认知!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印度长期以来奉行的“战略不结盟”思维,这种思维不仅体现在传统地缘政治领域,也影响了其在太空领域的外交路线。
印度试图在中美俄之间灵活穿梭——既接受美国NASA的合作邀请,期望共同推进阿尔忒弥斯计划,又试图保持与俄罗斯在航天技术上的传统关系。
如今中国抛出橄榄枝,印度自然要权衡:一旦接受中国主导的合作计划,是否会得罪美国?是否会因此削弱自身在国际航天合作中的“中立地位”?
当然,印度或许也有合作的预期,只不过阻碍印度选择“联中”的关键问题也受到了资金限制!
尽管印度政府年年高喊“科技强国”,但航天预算却长期偏低,截至2024年,ISRO的年度预算仍未突破40亿美元,仅为中国国家航天局的1/4。
我国修建一个完整的国际月球科研站,仅初步估算就需百亿美元级投入,如果印度参与其中,不仅技术上要完全依赖中国,财政上恐怕也难以承担应有的份额。
更要命的是,印度的财政政策受国内舆论高度制约,当前民生压力巨大,粮食价格飙升、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失业率居高不下,如果再“将钱烧在太空”,更容易被民众“排斥”。
印度过去一直贯彻“低成本成就”来博得喝彩,这种动辄百亿美元起步的系统工程,印度恐怕还没准备好“为太空出血”。
回望中国主导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如今已经吸引了俄罗斯、巴基斯坦、阿联酋、南非等50多个国家响应。
不只是因为“中国有钱”,更是因为这个计划在技术架构上更清晰、节奏安排更现实、合作机制更具包容性。
与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相比,中国更注重基础建设能力的统筹部署,不搞美国只让参与方扮演“零件制造商”,无法获得整体话语权的“配件式合作”。
中国愿意让中小国家在系统集成、地月通信、月壤检测等环节找到真正的位置,让大家既能获得数据,又可提升能力,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共建”。
这种“共建共用”的合作方式,才是吸引广泛响应的根本原因。
而印度不愿加入,表面看是“自尊心作祟”,本质上只能说他们的战略认知出现了偏差。
对中国而言,印度的缺席并不构成实质障碍。50多个国家构成的“朋友圈”,足以支撑一个真正多边的深空合作体系。
未来的月球科研站项目,不会因为印度的“拒绝加入”而搁浅,相反,对于印度而言,这次机会如果错失,未来恐怕再难获得同等份额的深度参与。
所以,选错方向,可能不是错过一个项目,而是落后一个时代。
印度好好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