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前提:《深度学习:彻底解决你的知识焦虑》(2)

浪客笔记(ID:LKNOTE):记录、分享读书笔记、学习笔记、杂谈随笔

全文约2800字,阅读约需16分钟

如果“深度学习”这样的话题吸引你,那么很可能现在你也正在受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困扰:感觉学习了很多知识但是又好像没有什么用;感觉自己的学习始终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且分散,找不到深入学习的路径。其实类似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于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困顿感。换而言之,输入的信息和知识好像很多,并且自己在输入上也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但是这些输入的信息似乎比较松散,未形成有效的关联并且产生自己所期待的实用价值。都说知识就是生产力,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感觉可能是拼命学习之后有知识但没有生产力,只能安慰自己学了总是有用,只是暂时不知道什么时候用。

个人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问题展开来讨论几乎又是一个可以单独写一本书的课题。但在《深度学习:彻底解决你的知识焦虑》这本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并非直接提供针对问题的操作手段,就像作者自己一开始就说在本书中声明不会看到“怎样才能用最小的努力快速提高考试分数”这种问题的解答。也不会宣扬“让头脑变聪明”“简单而高效的记忆”等理念。作者所提供的知识和视角本来就像是深度学习的一种,聚焦点在于找到并抽象提炼问题背后的关键矛盾,深入了解问题,然后才是思考怎么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打个比方,作者提供的知识和思考是“操作系统”层面的,而不是“软件应用”层面的。在此基础之上,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个人的知识体系可以被抽象出两个大前提。

前提一:理解认知图式

认知图式通俗理解相当于我们说的底层思维。包含了两个核心方面,一方面是思维模式,也就是认识、分析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另一方面则相当于背景知识,也就是已经存在于自己脑海中的知识信息。想要学习效果好,或者说真正能做到深度学习,首要的前提是对自我的认识图式具有意识和了解。

作者在书中说:“图式即知识。我们根据图式可以判断情况,预测下一步要做的事情。通过图式,也可以判断出哪些地方需要特别留意。有了图式的帮助,可以把大量的(原本记不住的量)信息压缩之后记在脑中。反过来讲,如果没有图式,就无法对看到和听到的信息进行取舍,更无法理解,记忆起来变得十分困难。如果能够明确地将知识和记忆区分,或许就能够确定记住的内容‘有用’还是‘无用’”。换而言之,个人的认知图式相当于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过滤器”,学习输入的信息通过个人认知图式的过滤,剩下的才可能进入长期记忆成为可调用的知识库。

为什么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认知图式具有意识,尤其是培养自己观察和反省自我认知图式的能力?首先,自我反省是一件有助于自我完善但却并不容易做到的事儿,否则先贤也不用留下诸如“认识你自己”和“日三省吾身”的教诲。自我认知和反省的道理大家嘴上认同,做起来心里总是觉得不舒服有障碍。其次,但更为重要的是,对自我认知图式的自省意识是实现深度、高效学习的基础性前提。

作者举了很多其称之为臆想的图式对于学习的阻碍作用的例子。比如:在某研究者进行的调查中,60%以上的小孩认为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但小孩对于宇宙的认知是: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他们认为,地球存在于静止不动的月亮和太阳之间的一个固定位置,并进行自转,这样才有了白天和黑夜。 这样一来,小孩就在自己臆想的理论中,找到了地球与太阳,或者说是宇宙关系的一致性。即使在学校学习了正确的理论,也很难克服这样的臆想。一旦完成了自己的图式,无论向其灌输多少次与其图式不符的理论,他们都会潜意识地选择无视。而且多数时候,会将其歪曲、捏造,甚至成为符合图式的形式。也就是说,臆想的错误图式成了妨碍学习的桎梏。

所以要做到深度、高效的学习,首要的前提是对认知图式这件事具有了解,并且对自我的认识图式具有足够的观察和自省。在作者看来,这是为了能够深度学习而必须跨越的障碍。

前提二:修正认识论

仅就学习来讲,书中所指的认识论是对于什么才是知识的认识论。其中作者描述了一种很切中现实的现象:

“很多人认为,知识是客观的,知识等同于事实。例如,“步行”可译为英语单词walk;地心说是错误的,日心说是正确的;牛顿发现了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运动方程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历史上的法国大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下半叶,在欧洲的启蒙思想逐渐普及,对于君主专制(旧制度)的批判日渐高涨的时代背景下,以市民暴动为导火索,事态不断扩大……这些都属于事实。如今,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这些事实便是知识,而大量地记住这些事实是很重要的,这便是他们对于知识的认知(认识论)。”

这是不特别指出来可能我们自己都没有清楚意识到的问题:将客观事实等同于知识,将学习等同于对诸多客观事实的记忆。这样的认识论和习惯塑造了我们喜欢在学习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简单下定义和贴标签的思维方式,也养成了我们把学习当做信息机械输入的习惯。可实际上,事物往往可能复杂得多,不是标签化的认知方式可以穷尽其本质,而机械的信息输入更是背离了学习的价值意义。

正因为如此,对自己的认识论,尤其是对于什么是知识的认识论保持下意识的观照和修正完善就成为做到深度学习的第二个大前提。对认知图式和认识论的不断反省和完善就像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大海航行的航标与锚,让人能够在与知识的对话当中形成学习深度。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起点

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是一条建造个人知识王国之路,非一朝一夕的事。然而在持续学习和形成个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多半有相同或相似的起点。这些起点与前面所说的深度学习的前提相呼应,通常伴随着对于知识的认识论进化和认知图式的调整。这个调整转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在自我的知识世界里发生多次“哥白尼式革命”,对此作者做了这样的说明:

“人们很容易留意到并记住与图式相符的信息,而对于与图式不符的信息不甚留意,因此也就无法记住。 那么,如果图式错误,则会导致不关注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反而常常关注无用的信息。为了迎合图式而去理解(或是需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并记忆信息的结果就是:不但未能修正错误的臆想知识(错误的认知),反而更加强化了。这样的事情反复发生,之后再想修正图式就很困难了。让小孩抛弃自己从小观察世界并建立起来的图式,接受“正确的概念”,与让科学家放弃自己的假说,费尽周折地探索新的理论,这两件事是极其相似的。小孩原本坚信地心说的理论,即使被大人告知日心说才是正确的,也很难轻易地抛弃地心说。这与哥白尼和16世纪的人们是一样的,他们很难抛弃在当时属于“正确理论”的地心说。换言之,对小孩来说,抛弃自己培养起来的图式,即错误的臆想理论,接受大人教给的正确理论,确切地说,是现代科学家认为是正确的理论,这种被迫转换,就是哥白尼式的革命。”

所以从这本书中可以学到的是: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首要的不是回答建立个人知识体系有多少种实操方法的问题。而是要关注知识获取和组织的操作系统问题。即对于自我认知图式和知识认识论的下意识观察和转换优化。这一点,听起来简单,做到了其实就不简单。

浪客笔记:阅读、思考、分享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701A19Z56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