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宇宙来了个“不速之客”:一块20公里的巨石,正悄悄改写我们对银河系的认知

2025年7月1日,智利天文台捕捉到异常光点。

起初看着像普通彗星,轨道数据出来后大家都傻眼了——该天体源自太阳系外。

人类确认的第三颗星际天体,代号3I/ATLAS

回想前两位访客:2017年那个雪茄状的"奥陌陌"(ʻOumuamua),长约400米,行踪诡异;2019年的鲍里索夫(Borisov),拖着彗尾,相对规矩。ATLAS呢?这家伙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根据NASA反照率模型推算,ATLAS直径约20公里

奥陌陌最长也就400米,ATLAS的直径是它的50倍。体积呢?约为奥陌陌的125,000倍。如果密度相近,质量差距将达百万倍级。

问题来了——这不太对劲。

怎么确定它是"外来的"?证据就在轨道数据里。

第一,轨道倾角175°,几乎完全逆行。太阳系天体大多在黄道面±30°内运行,都朝一个方向转。ATLAS却是迎面冲来,类似以70度倾角切入环城高速的逆行车辆。这种轨道,太阳系原生天体不可能有。

第二,它走的是双曲线轨道。这意味着它的速度超过了太阳的逃逸速度——只是路过,不会被引力捕获。

目前距地约6.7亿公里(4.5AU),正朝太阳飞去。10月30日到达近日点,距太阳约2.1亿公里(1.4AU)。离地球最近时也有2.4亿公里(1.6AU),不存在撞击风险。

但天文学家现在有点懵。

按常理,宇宙中小天体远多于大天体——就像沙子比石块多。我们应该先发现一大堆小型星际访客,偶尔才碰上个大的。

可现实呢?总共就发现了三个,第三个就是这么个庞然大物。

哈佛天体物理中心Avi Loeb课题组在《天体物理学报通讯》指出:"发现ATLAS级天体的概率仅3×10⁻⁵,暗示星际天体分布模型存在重大缺口。"(Loeb et al. 2025, ApJL)

这概率,比你买三次彩票第三次就中500万还离谱。

是巧合?还是大型星际天体的形成和抛射机制比我们想的更普遍?又或者,我们的观测设备本身就偏向发现大而亮的目标?

为什么要研究这块"石头"?因为它的物质构成可能保留着其他恒星系统的原始信息。

想象一下,这个天体来自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光年外。它可能诞生于某颗年轻恒星的原行星盘,也可能是行星系统演化过程中被甩出的碎片。它的彗核中的挥发性成分(如冻结的CO₂、CH₄等)记录着"故乡"的化学指纹。

未来几个月,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和薇拉·鲁宾天文台(Vera C. Rubin Observatory)将对它进行详细观测。通过光谱分析,科学家希望确定它的物质组成,通过¹²C/¹³C等同位素比率追溯起源,甚至可能发现我们从未见过的分子结构。

每一个数据点,都可能改写我们对星际物质的认知。

有人会问:这跟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国家天文台近地天体监测预警系统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理解星际物质迁移机制,是建立防御体系的基础。我们需要知道'邻居'会扔什么东西过来。"

更重要的是,ATLAS的发现刷新了我们对太阳系的定位。太阳系不是封闭的岛屿,而是银河系物质交换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据JPL-2024模型估算,太阳系年接收星际物质>10⁴吨

过去我们以为星际空间空旷寂静,现在看来,物质的跨星系迁移可能比想象中频繁得多。

ATLAS将在12月后逐渐远离我们的视野,消失在星际深空。但它遗留的核心问题包括:巨构星际天体的抛射机制是什么?观测选择偏差的量化影响有多大?

这些探索将直接推动星际天体普查计划(ISOPS)的卫星载荷设计。

下次仰望星空时,记住——在那些恒星之间,正有无数类似ATLAS的天体穿行而过。而我们这代人,恰好拥有了"看见"它们的技术。

每发现一个这样的"不速之客",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就深一分。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c2KuTuwhj1BPZQMDCs7dkr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