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大战西贝“预制菜”,把西贝老板贾国龙气得“语无伦次”。
原本,贾老板只需要感谢老罗的“监督”,并邀请老罗随时参观后厨,就可以轻松化解这场风波。
显然,贾老板认为预制菜是一顶他无法承受的“帽子”,于是大战罗永浩。
老贾说一定一定一定要起诉罗永浩,老罗则宣布10万元征集西贝预制证据。
我说老贾语无伦次,是因为他掉进了老罗的帽子陷阱里。
在老罗的叙事中,“预制就意味着不好,恶心”。老贾认为这是严重影响其品牌声誉的指控,就等于认可了“预制就意味着不好,恶心”。
可是,西贝的菜真的没有预制部分么?官方对预制菜的定义能够说服消费者么?
即便老贾起诉老罗,最终也会在什么是预制的定义上撕扯,且不大可能撕扯清楚。老罗即便败诉也不算输,老罗不败诉更是赢。
比如,昨天西贝公布了它的13道菜的做法,以证明自己不是预制。然而很多网民看了它的做法后反问,这难道还不是预制?你瞧,当你去辩解不是预制的时候,就已经很难说得清了,因为对于什么算预制,双方根本就没有共识。
老贾之所以忙不迭地否认老罗的指控,进而掉进老罗的陷阱里,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预制菜”被妖魔化为预制的就是不好的,而且他已经被这种妖魔化绑架了。如今,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就是不好的,餐饮企业要么遮遮掩掩要么不承认,等于认可了预制菜确实不好。
当“预制菜不好”成了一个“共识”,人们忘了追问一句:预制菜真的不好么?非预制菜真的好么?
如果愿意面对常识和逻辑,就可以确信,一道菜的口味、安全、健康与否,与是否预制没有必然关系。
基于常识和逻辑,完全的现场烹饪,未必就能做出好吃的菜,部分预制也未必就不能做出好吃的菜。
当我们忽略了常识和逻辑,不加思考地接受了“预制菜就是不好”,预制菜就成了一顶“帽子”。
在探讨问题的时候,“扣帽子”是一种高效甚至无往而不胜的手法。
比如,某大学,白色的椅子上,粘贴了一个圆形红色标识,被认为与日本国旗高度相似,进而被扣上汉奸帽子。从常识和逻辑出发,某大学即便有“汉奸倾向”也不至于在那种场合如此向日本国旗“致敬”。从常识和逻辑上出发,这个大学的某些人只是缺乏“自我审查”能力或者有点“蠢”,然而一旦被扣上那顶帽子,就百口莫辩了。
我并非为某大学辩解,说预制菜被妖魔化也不是为西贝辩解,而是想说,在探讨问题的时候,一旦被扣帽子,问题就没办法探讨了。
回到预制菜话题,如果认同——菜好吃与否,与菜是否预制,不必然相关——这才可以探讨。
如果你接受这个前提,应该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用了科技与狠活儿的菜,可能特别好吃还让人上瘾;完全现场烹饪的菜,可能寡淡无味;预制的菜品可能不新鲜口感不好,预制的菜品也可能由于标准化更安全更可靠。
如此,在探讨这个问题上,你就摆脱了“帽子戏法”。
生活中,有人跟你争论或探讨问题,不是从事实、常识、逻辑出发,而是先来一顶帽子,那你最好闭嘴。只要你跟“帽子”论战,一开始就“输了”,何苦来哉。
最后,关于预制菜,我的立场是,我不在乎一道菜是否预制的,而在乎它是否卫生、好吃、安全、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