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星落杏坛,风骨长存——缅怀杨振宁先生

2025年10月18日,清华大学官网悄然转为黑白,《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的文章,宣告着一位世纪科学巨匠的离去。享年103岁的杨振宁先生,带着对科学的执着与对家国的深情,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在科学领域,杨振宁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1957年,他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与李政道共同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物理学界的固有认知,更让世界看到了华人科学家的卓越实力。父亲杨武之曾感慨“这件事至少使一部分中国人打掉了自卑感”,道尽了这份荣誉背后的民族分量。而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更是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可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并肩,成为现代物理学的核心支柱。从“杨-巴克斯特方程”到对数学领域的深远影响,他始终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态度,在真理的疆域不断探索。

心系家国,是杨振宁先生一生不变的底色。1971年,中美关系尚未完全解冻,他便冲破阻碍回国访问,成为最早架起中外科学交流桥梁的海外学者之一。当得知中国自主研制的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他激动落泪的画面,至今仍让人动容。晚年的他,更是将“归根”二字刻进生命:1999年起任职清华大学,把住所命名为“归根居”,以“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自勉;他捐出工资设立基金会,募集资金建设高等研究院,甚至亲自为大一学生讲授基础物理,用行动践行着培育人才的承诺。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捐赠2000余件珍贵资料设立“杨振宁资料室”,每一个选择,都饱含着对故土的深情。

从西南联大茅屋中苦读的学子,到斯德哥尔摩领奖台上的科学巨匠;从推动中外交流的使者,到清华园里立德树人的师长,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科学的传奇,更是家国情怀的写照。如今,国际编号3421号的“杨振宁星”仍在宇宙中闪耀,他留下的科学遗产与精神财富,早已融入民族复兴的征程。

先生虽逝,风骨永存。他对真理的追求、对家国的热爱,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科学与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0yN00KwTQuStRjlbOkgJ7G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