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听课实录——黄鑫老师《生活中的循环程序设计》

展现独立思想 博采百家众长

汇集涓涓细流 共向辽阔海洋

黄鑫:西安交大附中航天学校信息技术教师。

学生:曲江一中初一年级,无编程基础。

引入案例——“扫地机器人”,观察它的扫地过程。

分析它的行进轨迹——不断往返。利用课前编好的程序进行演示。

在学生认识“不断往返”之后 ,给出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

概念的文字描述比较清晰,容易理解。但课后有的老师提出,如果把结构图中的“永远循环”“暂时循环”改为“无限循环”“有限循环”,会更准确。

知识讲解之后,开始引导学生分析循环过程,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用不同颜色从整体中分离出局部,简单而巧妙。

再进一步,将直观的图形表达转换成精准的文字描述,形成适应本节课学情的算法描述。

充分关注学生,从学情出发,由直观到抽象,由特点到规律,引领学生观察现象,界定问题,就是教学中的“循序渐进”。

再转入事先设计好的程序模块,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不会编程的情况下,绕开具体的程序语句,把学习重点始终放在程序结构上。

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Scratch,刚一上手感到有些困难,但经过自已的不断尝试和探索,加上老师的帮助,还是可以完成的。

能够“有分寸”的把学习难度设计成略高于学生已有水平,需要一定的教学经验。

“帮助度”是反映老师教学情况的重要指标,所谓“度”是指适时、适度。

听课的老师们也加入了学习行列。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在大部分学生达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后,开始拓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交换想法。

非常细心地用灰、白两色分别表示没有扫过和扫过的区域,使学生对问题的所在一目了然。

用生活中的实例验证研讨结论的合理性。

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真实现象进行抽象,发现并界定问题,利用计算机科学的思想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通过动脑动手实现方案,最后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应用于实际生活,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思路。

课堂总结具有科学性和条理性,语言严谨、简练。

下课后,听课的老师们交换意见。

下面是闫峻老师评课的发言记录。

对于黄鑫老师我说三点:一是从讲授环节来看,她思路清晰,讲解到位。扫地机器人的案例运用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体验经历,但是又对这个原理不是了解的非常清楚,有熟悉的部分,又有陌生的地方,从学生层面说就是拉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二是课堂小结是亮点,采用图示表达,清晰、明了,尤其是对方法的明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用程序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有就是编制程序过程中如何调试程序、优化程序的过程,用箭头表示出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拓展部分,通过弓形线路与随即线路的对比,让学生了解算法效率的问题,程序也有优与不良的区分,给学生灌输这样的一个观念,为学生编程素养的培养、为学生进入高级编程做好了铺垫,打基础,这个点非常好,贯穿了我们学科学科素养的培养。我个人认为的不足之处就是教学经验的不足,课堂驾驭能力有些欠缺,例如,学生在编制程序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处理程序问题,黄老师在教师机上处理一些事情有几分钟的时间,我个人认为这段时间是最好的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段,是发现学生学习瓶颈的最佳时机,老师要用好这段时间,走近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这样课堂效率就会很高,学生的学习获得也会增加。

下面是部分老师在评课表上填写的个人建议:

由于学生对软件不熟悉,建议采用同伴互助原则,鼓励相邻的同学相互帮助,降低编写程序的难度。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带有普遍性,这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机会,极具教学价值,老师应特别关注课堂的生成性问题,及时呈现给大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共同解决。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关注更多学生,要多与学生站在一起,共同学习。

Scratch软件有个突出的特点的就是便于创意,学生只要掌握基础方法就可设计出各种充满趣味、张显个性的作品,但整堂课学生只能跟老师一起完成扫地的程序,这点可以再改进。

提高任务达成度,按难度分层。将整体任务划分为有层级关系的小任务,有助于学生的完成:第二层:内存循环中的三个并列循环,第二层:外层循环——即循环的嵌套。第三层:程序的比较和优化。

在知识讲解时,作为程序设计需要强调无限循环又叫做死循环,是程序编写时需要注意避免的。

关于循环条件。需要明确循环条件的确立以及正确表达。

老师在总结时说到:程序有好有坏,因此老师应该预估到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是否有一些学生使用了不够简洁的程序来完成任务,应该将这一部分程序和比较简洁的循环结构做详细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导入新课后,学生还没有建立起对循环的概念,在这里教师提出了循环的概念和三种循环显得有些仓促,导致在操作中出现了学生完全没有用到循环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建议在循环初使用流程图、动画等方式将循环的概念和执行特点讲解清楚。

在循环结构的练习中,循环的控制条件很多学生觉得还是不清晰的,特别是墙的作用以及为什么使用外层循环,建议教师在演示操作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墙”的作用,为学生操作做好铺垫。

总体印象:

从教学过程中发现,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作用,能够利用程序模块构建一个循环结构。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这个目标设定合理、恰当、有学习意义,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思想和关键技术,适应学生现有基础和发展需要。

教学内容突出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原理,案例选择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感,兴趣度高,容量和难度恰当,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

在教学方法上,一是能够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采用巧妙、有效的策略与方法破解难点,二是充分考虑曲江一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教学设计的唯一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刻意、生硬地组织低效且名不符实的“课堂活动”,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合理运用直接讲授、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等方法,注重课堂效率,建立正确的教与学关系。概念讲解科学、严谨,清晰度好;操作演示熟练、平稳,帮助度高。课堂结构层次分明,循序渐进,节奏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学生的目标达成率较高,教学效果良好。

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控制过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拓展空间和创新途径;学习资源偏少,案例类型有些单一,缺少更多的生活实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以上评价仅代表个人意见)

欢迎关注白珍名师工作室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118G0JNW8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