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数据库时代的轻小说(下)

《网文新观察》第6期第7期合刊 北大轻小说专辑选登

〔续昨〕

六、轻小说的“轻”与“厚”

周:我以前看《十字军骑士》,这是典型的自然主义式的作品,充满事无巨细的描写,动作、人物、风俗全写在上面。现在再看,比如说抽象画,为什么画一个人物只有动作没有脸,那是因为我只想表现一个人的动作,如果脸画得特别漂亮,注意力会全在脸上,动作就表现不出来了。但传统写法中都写到了,表现力就没有那么几种。我觉得集中表现是写作中的一个原则,能集中表现的一定要集中表现。

邵:你觉得它非常浓缩是吧?目的性很纯粹。

周:比如《红楼梦》,我只写林黛玉,没有林黛玉的一笔不写。那就是只塑造人物,不是塑造人物的我就不写。

邵:那背后的那个世界呢?

周:世界可以大概写写。因为首先,它的大世界就不那么重要,小世界中人物的关系更重要。

吉:人物关系?

周:最早开始看小说时,我也希望,小说都是有一些大世界设定的。我希望它不止写这片大陆,这座城市或是这个班的事。有没有别的班级?有没有别的城市?他们是一个怎样的机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慢慢看轻小说、写轻小说之后,我觉得我想表现的就是这几个人物关系,其他的我就不想表现,就不考虑了。我特别满意《零之使魔》,它的设定特别宏大,有好几个国家在打仗,有些作者、读者跟我说他特别不满意就是它的后面一直在写几个人之间的事,一直写到结尾。而对更宏大的东西只是在做简单交代。有一个读者还跟我说过,他觉得他看这书本来期待打仗,可能打个天翻地覆,最后都没写,他觉得挺失望的。

轻小说就有这样的倾向,“我要表现的就是这个,别的一概不写”,你写越多,你的企图越大,你能够表现的深度也好,你想表现的力度也好,就会越削弱。虽然轻小说只是一个消费产品,但也它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

吉:传统的全景式书写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周:如果我不想看林黛玉,我就想看看这贾府长什么样子,看看这些人怎么磕头问候,我会觉得这样挺好玩的。如果我想看林黛玉,我会直接往后翻:林黛玉在哪儿呢?我要找林黛玉!很多轻小说读者看传统文学都觉得"废话真多",因为不够聚焦,不够洗练。但这反过来也是轻小说不够厚重,不够全面详实。轻小说是当下数据库资料繁多,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之后的产物。

邵:轻小说就是“轻”,不用“厚”。

吉:轻小说是不是通常不会提供它读者经验以外的东西?

周:会,比如它战斗的过程还是写得像模像样,造成一种临场感。还有一种东西属于读者认知边缘,能让读者理解、长见识,比如主角有时候会说很有道理的话。《进击的巨人》中有一段兵长跟主角的谈话。主角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兵长说:“我其实是不知道的,但是我可能相信我只能做这样的判断。这不一定是好的,但有时候你就只能这么判断……”,紧接着兵长发现他的判断失误,队友全部阵亡,这时候主角受到了巨大震撼,相信了兵长跟自己讲的事情。这种时候就是提供在他的认知限度、能力限度之内,但是他还没有认知到的一些见解、知识。

肖:这样的话,我可能会用另一种思路去理解为什么女频没有明显的轻小说。对男频来说,他对宏大世界的论述是它之前的文学必有的,轻小说是一种补充。但是女频,比方说"小言",为什么叫小言,就是因为它只谈这两人之间的恩恩爱爱,只有两人之间的小事情。

周:这里有个很有趣的问题。我认为,轻小说,以及它的受众,中二少年,是性别尚未分明,读者性别意识没有充分觉醒时候的产物——介于男频和女频之间。用一种奇妙的方式,将女频的“小言”人物微妙的关系和“小世界”,男孩和女孩的关系,与“大世界”、冒险或者战争,还有人际关系矛盾,做出了联通结构接合在一起。这时候中二少年,其实还包括很多少女(笑),对各类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既想要前者也想要后者。轻小说的女性读者实际上不少。

邵:我想问一下,如果和网文对比,轻小说的有用、没用是什么?

周:网文跟轻小说其实很类似,只不过凡是和主角成功的无关,比如内心波动剧烈起伏,怀疑自身等,就全部去掉。生活细节几乎没有意义。

比如玄幻作品如《斗破苍穹》,很少写无关打脸或求打脸的事,主角吃饭、和长辈聊天、和亲人见面也只谈生死存亡的大事,几乎没有生活。而轻小说式的剧情中,有大量的吃饭睡觉上学的细节,全部都在展现——因为这些对构筑可信、可爱,负荷大量正面价值的“轻小说式人物”十分重要。

邵:你说的对,它其实就在对应“屌丝逆袭”这个爽点,有的爽点可能是生活流,它可能就会往日常生活这个方向带。与传统写作作对比,我觉得这涉及“真实”的问题。我想问,轻小说怎么处理“真实”的问题?它跟网文意味的“真实”有没有区别?"真实"在轻小说的位置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周:您指的是“生活细节的真实”?

邵:当以人们的某种欲望为核心来重新规划情节和人物、各种属性时,“真实”在哪里?

周:这个非常有意思。我们常规来想,“以属性规划人物”跟“真实人物”一定不一样。但我认为,我们的“真实人物”恰恰是以“属性”去理解的。比如我理解邵老师您,已经“属性化”了,您是一个亲切、和蔼、有学问的好老师。这就是“模型化”,是人类思考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邵:我明白你的意思。因为属性是抵达深度的真实的一部分。

肖:我觉得这是数据库时代人们接收讯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七、轻小说的启示:从小说人物的塑造,到重新审视现实生活

邵:你在讲“属性超过有血有肉的个人”时,用了一个“非凡性”,那是什么意思?

周:是“属性的非凡性”吗?我认为用属性去描述一个人是抵达了一种“本质”。这个道理是我看一本《迷男方法》时理解的。(笑)《迷男方法》讲怎么勾搭女孩子,是本……奇怪但是实用的工具书。核心观点就是要去展现自己的高价值。一般说社交价值高的人主导社交价值低的人。如果你显得自己很有学问,能带给别人愉快,那么对方自然而然地就把对话节奏让给你主导。这个东西就是“价值”,就是“属性”。

当时我正在写小说,看得茅塞顿开,我们想要的是快乐、安全感、愉悦感、成就感,但一般人不会真正意识到我们想要什么。轻小说就是把这些本质逆向考虑,我要提供什么样的本质?我怎么展现它?然后让读者无意识地感受到这些价值,让他喜欢。

邵:原来在传统的现实主义概念中,“标签”“脸谱”是低级的,这是我们缺乏抵达原型人物能力的时候采取的下策。我们需要的,是写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但这个人是农业时代的。而“属性”“分类”有点像工业化的精细分工,它经过专业地打磨、细分、积累之后,现在角色小说是"再统合"。

周:对,我个人认为,之前的观念没有用“本质的分析”或者是“现代的分析”去理解人和社交的关系。

邵:而且你也可以说角色小说就是建立在类型小说之上的。类型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分门别类化的工程,针对特定类型的爽点,为读者量身打造。它积累了无数桥段、属性,无数形象、技法之后方才成熟。如果加入媒介变化的考量,你刚刚也谈到轻小说的诞生时期,他们从小就接触了大量信息,轻小说会不会是。我们的类型小说,如果从大仲马那时算起到现在其实也就不到两百年,也许我们人类的小说要到了类型化小说之后才是大工业化生产,就像从手工业到工业,有一个大批量的生产过程。

读者们也是见多识广,在千锤百炼之后熟悉所有的类型,这时候的文学读者就像过去的专家一样。你可以看到就是像过去罗兰巴特他们谈到的《零度写作》等等的,各种各样的,这真是少数贵族专家阅读了太多之后看穿了一切。今天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小白读者,都有这个能力。

所以反过来说,你们是否都认为这是某种程度上的“进化”?

周: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进化。比如说一开始我也认为人物应该有血有肉,有属于自己的逻辑,但人物是一种形象而非真人,人物永远都只会是形象,哪怕你虚构他从小到大是怎样,导致他长大变成怎么样,这依然只会是一种形象。你在幻想中复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也是你自己想象的有血有肉。真人到底是怎样的?人的心灵非常复杂。我们所谓“能理解一个人”,很大程度是我们认为他做的事情符合他的社会身份,还有一种是他做的事情很符合我们认为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反应,那我们便认为“这个人是这样的”,这个人物“很典型”。然而,这是想象出的真实,这不是真实。而属性的真实在于它触及了真实,比如我朋友用《迷男方法》实践,非常管用。(笑)

邵:你试过吗?成功率高不高?

周:我只吸收了原理,比如说我现在跟妳们聊天,大家聊得很开心,这就是我训练过的方法。

邵:原理是什么呢?

周:满足需求。你看机械,你给它输入什么,它就输出什么。人也不例外。人的两大基本需求:生存、繁衍。他从这两个基本价值推衍而来,比如说女孩对男孩的要求是对方很有才华,或者有钱有权,两人结婚后,有一种生存价值,还有一种繁衍价值,女孩长的漂亮是生殖价值高,男孩有钱有权是生存价值高,男方是度量衡了自己的生存价值换取繁衍价值,另一边就倒过来。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这种交换。我们是追求高价值还是低价值,是让自己升高还是减低?就是《金枝》里面讲的:人一旦接触什么,他就认为自己获得了什么。我们做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获取一种价值,获得一种对自己生存及繁衍有意义的东西,实现有意义的东西。我们判断一个东西是高价值,就是我们对它有自动的倾向,是因为进化赋予我们生存的本能。反过来,一个东西在小说里可能是虚幻的,但它本能的满足了我们机械式、生物本能式的判定,那我们就会对它有好感。

这种价值不止是有钱,长得漂亮,这是基础的,还包括乐观开朗、学识渊博、有人情味、自由洒脱,以及更形而上的“认同自身生活”“自由意志”等等。

从这边来解释轻小说,为什么会受到大家喜欢?因为它身上具有高价值,那些价值在生活中我们用本能去判断它就是好的东西,这是本能的东西,我们在小说中进化出一套语言、文化,我们将这些价值命名为美、正义、道德。那我们从小说里面,我们本能对这些东西产生正面反应,对不好的东西产生负面反应,那我们在小说中自然产生了这些反应。而且因为人自然想追求一些高价值的东西。人物对我来说等于价值,我的观念就是"人物价值论":人物的本质就是自身负荷价值的总和。

邵:我能理解你刚刚说的这些都是一种读者的阅读需求导向?

周:不仅仅是小说创作的问题。这里我觉得可以定义为是从“人如何理解人”或“人的生活目的”最后导向创作。轻小说,以及它所代表的ACG文化,我认为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摹写变形,不是仅仅创造出一个乌托邦或者异托邦——它还包含了一种反过来的奇特可能:

我们能用新的视角,截然不同的重新去认识现实生活。

今天,看着动画和轻小说长大的孩子越来越多,这种认识生活、成长的过程受到轻小说、ACG文化影响的孩子,他们已经最先体现出了这个可能的现实性。他们用游戏、动画、轻小说的话语、视角去理解现实生活。虽然这种理解往往体现为抗拒长大、幼稚、充满幻想,但是以深思熟虑地考虑的话,对轻小说和ACG文化的分析也能给我们提供有趣的东西。

八、类型小说的未来

邵: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如果类型化小说就是针对不同人的需求和欲望,那反过来说,只要是进入到商业阶段,所以的小说都应该是类型小说,因为它分门别类的满足了不同人的类型,那什么时候能够打破类型?

周:您说的打破类型是指?

邵:我认为类型是常态,因为类型是针对不同人们的欲望模式和习惯的。我说“打破类型”或是“综合跨越类型”才需要一个条件或目的。你刚刚说轻小说中可以综合好多类型,东浩纪也这么说。

周:不同类型的轻小说大家依然认为是轻小说,因为它其中有共同的内核,作者只要把握住这个,其实写的都差不多。背景只是一个框架。轻小说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小说经历“轻小说化”,向一个方向演进,才形成了轻小说这个东西。同样,网络小说也可以视为过去不同类型小说的“网络小说化”。

吉:因为类型变成一个更加基础的概念了,对于女性向、男性向、轻小说来说,仙侠文都是仙侠文,奇幻背景都是奇幻背景。

邵:但你比如说网文里面,为什么现在大家都还是类型文?

吉:可以这样说,这些类型背后就是一个世界的设定,这种背景有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文化资源。

邵:也是一个数据库。

吉:以前我们只有这些东西,可能以后我们会生产新的,比如无限流,它是新生产的,但是它穿的那些世界都是以前就生产好的。

肖:其实同人里面有一个设定叫PARO,比方说红楼PARO,我把福尔摩斯的人放到红楼里。

乔:不是放,而是用,用红楼的人物关系、故事模型来写。

肖:它只是想找一个类型来把这些人物属性放进去。

乔:比如说罗密欧与朱丽叶PARO,就是这两个人一定会设定为敌对仇家,但不一定设定在中世纪。

邵:这是一个强人物、强世界观?

肖:这不仅仅是一个世界观,它连套路都要用,它就是喜欢这样用。

乔:其实PARO是故事设定,AU是世界观,AU是多元宇宙、平行世界。

肖:你看同人的这几种写作就知道,一种套路也有很多人喜欢,一个世界观、两个人物的关系也是有很多人喜欢的,想看的东西不一样,就会选择看不同东西。

周:邵老师您说的"打破类型"是一种什么感觉?

邵:比如说它在某个类型之下?比如说修仙类型有一部分网文跟表现中二的轻小说,那它是在修仙这个类型之下?还是说轻小说是轻小说,它可能用到各种类型?

周:现在演化到日本的轻小说,它已经把其他都融合了,是“轻小说化”的科幻小说、推理小说,内部的题材还是有不同,体现着它自身的历史脉络。

全文完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127G0QXWJ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