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应用主要基于深度学习,尤其是Transformer架构,其算法原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预处理
- 数据收集:收集大量文本、图像等不同类型数据,像训练语言模型会用新闻、小说、百科知识等文本数据。
- 清洗与标注:去除噪声、错误或不完整的数据,对部分数据按任务要求标注,如图像识别中标记物体类别和位置。
- 分词与编码:将文本拆分成词或子词,再把它们转换为数字序列以便模型处理;图像则需调整大小、归一化等操作。
模型架构
- Transformer架构:是许多大模型的基础,由编码器和解码器组成。编码器负责将输入序列编码成特征表示,解码器根据编码信息生成输出序列。以语言模型为例,编码器处理输入文本,解码器预测下一个词。
- 多头注意力机制:是Transformer核心组件,能让模型在不同表示子空间关注输入序列不同部分。计算查询向量与键向量的相似度,得到注意力权重,再用权重对值向量加权求和,以此捕捉输入序列长距离依赖关系。
- 前馈神经网络:在多头注意力机制后,对每个位置特征进行非线性变换,增强模型表达能力。
模型训练
- 损失函数:定义模型预测与真实标签差异的度量,如分类任务常用交叉熵损失函数,回归任务用均方误差损失函数。训练目标是使损失函数值最小化。
- 优化算法:常用随机梯度下降(SGD)及其变种,如Adam、Adagrad等。这些算法根据损失函数梯度更新模型参数,逐步降低损失函数值。
- 大规模数据训练:使用海量数据训练模型,增加数据多样性可提升模型泛化能力。训练时将数据分成小批量,逐批输入模型计算梯度和更新参数。
微调与推理
- 微调:在预训练模型基础上,用特定任务小规模数据进一步训练,使模型适应新任务。如用预训练语言模型微调做情感分析任务。
- 推理:模型训练好后用于实际预测。输入新数据,经模型处理输出结果。推理时可采用剪枝、量化等技术优化模型,提高推理速度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