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AI应用搭建的数据准备是基础且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模型的性能和应用效果,以下是主要步骤:
明确业务需求与数据目标
- 确定业务问题:与企业各部门深入沟通,了解业务痛点和目标,明确AI应用要解决的问题,如预测销售趋势、优化客户服务等。
- 定义数据需求:根据业务问题确定所需数据的类型、范围和质量要求。例如,做客户流失预测,需收集客户基本信息、购买历史、交互记录等数据。
数据收集
- 内部数据源:从企业现有的业务系统中提取数据,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销售管理系统等。
- 外部数据源:补充内部数据不足,可从公开数据集、行业报告、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取相关数据。如宏观经济数据、市场调研数据等。
数据清洗
- 处理缺失值:分析缺失值产生的原因,采用删除含有缺失值的记录、均值/中位数填充、模型预测填充等方法处理。
- 纠正错误数据:检查数据中的逻辑错误、重复记录等,通过规则匹配、人工审核等方式纠正。
- 统一数据格式:将不同格式的数据统一,如日期格式、数值精度等,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数据标注(针对监督学习)
- 确定标注标准:明确标注的规则和要求,保证标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如图像识别中,定义不同物体的标注类别和边界。
- 标注数据:组织专业的标注团队或使用自动化工具对数据进行标注。标注过程中要进行质量控制和审核。
数据划分
- 训练集:用于模型的学习和参数调整,一般占总数据的70% - 80%。
- 验证集:在模型训练过程中评估模型性能,调整超参数,通常占10% - 15%。
- 测试集:在模型训练完成后,对模型的最终性能进行全面评估,约占10% - 15%。
数据特征工程
- 特征提取: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特征,如从文本中提取关键词、主题,从图像中提取纹理、形状等特征。
- 特征选择:筛选出与目标变量相关性高、冗余度低的特征,减少数据维度,提高模型训练效率和性能。可采用过滤法、包装法、嵌入法等。
- 特征变换:对特征进行标准化、归一化、离散化等变换,使特征具有更好的尺度、分布和可解释性。
数据存储与管理
- 选择存储方式:根据数据量大小、访问频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存储方式,如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数据仓库等。
- 建立数据管理机制:包括数据的备份、恢复、安全管理等,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