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平台的核心功能是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构建的体系化能力,旨在实现数据资产的可视化、风险的可知晓、防护的精准化及运营的可持续。结合Gartner、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等权威机构定义,以及奇安信、启明星辰、美创等厂商的实践,核心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六大类:
一、数据资产管理:构建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全景图”
数据资产管理是数据安全的基础,其核心是识别、盘点、监控数据资产的分布与状态,解决“数据在哪里”“数据是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
- 数据资产发现:通过扫描数据库、文件系统、云存储等数据源,自动识别结构化(如关系型数据库)、半结构化(如JSON、XML)、非结构化(如文档、日志)数据,覆盖本地、云端(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多环境。
- 数据资产可视化:以图形化界面展示数据资产的分布(如数据库实例、表、字段)、敏感数据占比(如身份证号、手机号数量)、访问关系(如哪些用户/应用访问了哪些数据),形成“数据资产地图”。
- 数据资产监控:实时跟踪数据资产的变更(如新增表、修改字段),预警异常变动(如敏感数据突然被大量复制),确保数据资产的完整性。
二、数据分类分级:实现“差异化”安全管控的前提
数据分类分级是根据数据的敏感性、重要性、合规要求,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别(如个人信息、商业秘密、公共数据)和级别(如核心、重要、一般),为后续防护策略提供依据。主要包括:
- 自动分类分级:通过规则引擎(如正则表达式匹配身份证号)、机器学习(如自然语言处理识别敏感文本)自动标记数据类别与级别,提升效率。
- 自定义分类分级:支持企业根据行业规范(如金融行业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业务需求调整分类分级规则(如将“客户银行卡号”划分为“核心敏感”级别)。
- 分类分级可视化:以标签、颜色等方式展示数据的分类分级结果(如红色标注“核心敏感”数据),便于快速识别高风险数据。
三、数据安全防护:覆盖全场景的“精准防御”
数据安全防护是数据安全平台的核心能力,旨在防止数据泄露、篡改、滥用,覆盖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使用、共享、销毁等全生命周期。主要包括:
- 数据脱敏:对敏感数据(如身份证号、手机号)进行变形处理(如替换为“1381234”),确保数据在使用(如测试、分析)时不被泄露。支持静态脱敏(如数据库备份脱敏)、动态脱敏(如应用访问时实时脱敏)。
- 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如数据库字段加密)、传输(如SSL/TLS加密),确保数据 confidentiality。支持对称加密(如AES)、非对称加密(如RSA)等多种算法。
- 数据防泄漏(DLP):监控数据流出渠道(如邮件、即时通讯、U盘拷贝),拦截未经授权的敏感数据传输(如员工通过邮件发送客户名单)。
- API安全防护:对API接口(如RESTful API)进行安全管控,包括身份认证(如OAuth2.0)、权限控制(如限制API调用频率)、敏感数据检测(如识别API返回的敏感数据),防止API滥用(如恶意爬取数据)。
四、数据访问控制:实现“最小权限”的精细化管控
数据访问控制是根据用户身份、角色、权限,限制其对数据的访问行为,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授权数据”。主要包括:
- 身份认证(IAM):验证用户身份(如用户名密码、双因素认证),确保访问者是合法用户。
- 权限管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为用户分配数据访问权限(如“财务人员只能访问本部门的报销数据”)。
- 细粒度授权:支持对数据字段、记录级别的授权(如“医生只能访问患者的诊断记录,不能访问其财务信息”)。
五、数据安全监测与审计:实现“可追溯”的风险管控
数据安全监测与审计是发现风险、定位问题、追溯责任的关键,主要包括:
- 安全事件监测:实时监控数据访问行为(如异常登录、大量下载敏感数据),通过规则引擎(如“同一用户1小时内下载1000条客户数据”)、机器学习(如异常行为检测)预警风险。
- 安全审计:记录数据访问的全流程日志(如谁、何时、访问了哪些数据、做了什么操作),支持日志查询、统计、分析(如统计某用户每月访问敏感数据的次数)。
- 溯源与追责:通过日志关联分析(如“某条敏感数据泄露来自某员工的U盘拷贝”),定位风险源头,为追责提供证据。
六、数据安全策略管理:实现“统一化”的策略管控
数据安全策略管理是整合、下发、执行安全策略的核心,确保数据安全防护的一致性与有效性。主要包括:
- 策略集中管理:将数据分类分级、脱敏、访问控制等策略集中在平台上管理,避免策略分散导致的冲突(如同一数据在不同系统中被标记为不同级别)。
- 策略自动化下发:将策略自动下发到各个数据源(如数据库、文件系统),无需手动配置,提升效率。
- 策略执行监控:监控策略的执行状态(如“某数据库的脱敏策略是否生效”),预警策略执行失败(如“某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未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