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分类分级框架
一、分类分级标准
- 分类维度:按业务属性(用户隐私、财务数据、业务数据)、法律属性(个人信息、商业秘密)、风险等级(高/中/低)划分。
- 分级标准(示例):
- 公开级:可对外公开数据(如企业宣传资料)。
- 内部级:仅限内部使用(如员工工号、内部报表)。
- 敏感级:需严格保护(如身份证号、交易金额)。
- 机密级:核心数据(如未公开财报、基因信息)。
2. 自动化分类工具
- 使用大模型或AI工具(如Ping32、原点安全)自动识别字段含义,结合正则表达式匹配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格式),并标记敏感级别。
- 人工复核关键字段(如医疗记录、金融数据),确保分类准确性。
二、分级防护策略设计
1. 公开级数据
- 防护目标:防止误操作或低风险泄露。
- 技术措施:
- 基础加密:传输层启用TLS 1.2+,存储层使用透明加密(TDE)。
- 访问控制:IP白名单限制访问来源,禁用默认端口。
- 审计监控:记录访问日志,设置异常行为告警(如高频下载)。
2. 内部级数据
- 防护目标:限制非授权访问,降低内部泄露风险。
- 技术措施:
- 动态脱敏:对测试、开发环境中的敏感字段实时脱敏(如手机号替换为“1381234”)。
- 权限隔离:按部门划分访问权限(如财务部仅能查看财务数据)。
- 行为分析:通过UBA(用户行为分析)检测异常操作(如非工作时间批量导出)。
3. 敏感级数据
- 防护目标: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滥用。
- 技术措施:
- 字段级加密:对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字段单独加密(如AES-256),密钥由HSM管理。
- 动态访问控制:基于ABAC模型,结合用户角色、设备状态、时间动态授权(如仅允许内网访问)。
- 数据库防火墙:拦截SQL注入攻击,限制高危操作(如DELETE/UPDATE无WHERE条件)。
4. 机密级数据
- 防护目标:抵御高级威胁(APT),满足合规要求。
- 技术措施:
- 全生命周期加密:存储层使用列级加密,传输层采用端到端加密(如量子密钥分发)。
- 零信任架构:默认不信任任何访问请求,持续验证身份与设备健康状态。
- 数据水印:对外发数据嵌入伪行/伪列水印,支持泄露溯源。
三、全生命周期安全加固
1. 数据采集与存储
- 敏感数据发现:通过数据库漏扫工具自动识别敏感字段,生成敏感数据目录。
- 存储加固:启用表空间级加密(如DBCoffer),限制数据库管理员权限。
2. 数据使用与共享
- 脱敏策略:
- 静态脱敏:测试环境使用脱敏数据副本。
- 动态脱敏:生产环境按需返回脱敏结果(如客服仅能看到部分用户信息)。
- API安全:通过OAuth 2.0授权、速率限制、请求签名防止API滥用。
3. 数据销毁
- 安全擦除:使用多次覆写算法(如DoD 5220.22-M)彻底清除数据。
- 备份加密:异地备份文件加密存储,定期验证可恢复性。
四、监控与响应机制
1. 实时审计
- 日志分析:记录所有SQL操作,关联用户、IP、时间戳,支持按敏感级别过滤。
- 威胁检测:集成SIEM系统,通过规则引擎(如MITRE ATT&CK)识别异常行为。
2. 应急响应
- 分级告警:高敏感数据泄露触发实时告警(如短信/邮件通知安全团队)。
- 自动阻断:对可疑IP或账号实施临时访问封锁。
五、合规与持续优化
- 合规映射:将分级策略与GDPR、等保2.0等法规要求对齐,生成自动化合规报告。
- 定期演练:模拟数据泄露场景(如勒索软件攻击),验证防护措施有效性。
- 策略迭代:根据威胁情报更新加密算法(如抗量子加密),优化访问控制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