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威海)柳军涛课题组在《Genome Biolog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SpatPPI: a geometric deep learning model for predicting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volving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region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名为“SpatPPI”的几何深度学习框架,创新性地结合了局部坐标系构建、动态构象重组与残基接触捕获机制,能够有效处理固有无序区域的结构动态性,从而准确预测涉及IDR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与现有最先进方法相比,SpatPPI在预测性能、鲁棒性和泛化能力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为IDPPI预测提供了强有力的计算工具。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是许多生命过程的核心,其中涉及固有无序区域的相互作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尤为重要。然而,IDR缺乏稳定三维结构,其高度动态的特性给传统基于静态结构的PPI预测方法带来巨大挑战。现有方法往往难以有效处理IDR的结构可变性,导致预测性能下降。为此,柳军涛课题组开发了SpatPPI模型,通过几何深度学习实现对IDR动态构象的建模与优化。
SpatPPI框架包含三个核心模块:(1)几何驱动的区域区分机制:通过构建每个残基的局部坐标系,并将空间位置与方向信息编码为多维边属性,使模型能够基于几何与角度差异自动区分折叠域与无序区域;(2)动态构象重组机制:在图注意力网络中迭代更新节点与边嵌入,利用折叠域的结构信息引导相邻IDR的构象优化,实现对AlphaFold2预测结构的动态调整;(3)残基接触捕获模块:采用双线性映射与双向计算策略生成残基接触概率矩阵,保留区域特异性相互作用模式,避免特征在无序区域中被稀释。
研究团队在多个基准数据集上验证了SpatPPI的优越性能。在HuRI-IDP数据集上,SpatPPI在IDPPI预测任务中显著优于SGPPI、D-SCRIPT、Topsy-Turvy和Speed-PPI等现有方法。进一步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了模型对IDR构象变化的强鲁棒性:即使IDR结构发生显著变化(RMSD达14Å),SpatPPI的预测结果仍保持高度稳定。此外,模型在跨物种PPI网络重建和新蛋白质预测任务中也展现出卓越的泛化能力。可视化分析显示,SpatPPI能够自动将IDR残基与稳定区域残基在嵌入空间中清晰分离,表明其具备对局部构象的感知与理解能力。
山东大学(威海)数学与统计学院柳军涛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徐泽宇为第一作者。
SpatPPI的源代码:https://github.com/Zamprini/SpatPPI
Zenodo: https://doi.org/10.5281/zenodo.15817288
在线预测服务http://liulab.top/SpatPPI/server
参考资料
Xu, Z., Zhu, Y., Han, J. et al. SpatPPI: a geometric deep learning model for predicting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volving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regions. Genome Biol 26, 339 (2025).
https://doi.org/10.1186/s13059-025-03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