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互联网信用认证平台:“大数据杀熟”引发的信用焦虑

随着“大数据杀熟”话题的持续,更多疑似“杀熟”行为进入公众议题,在线票务、旅行网购、酒店预订、网购电影票、视频网站会员等更像是“杀熟”的重灾区,各家企业能否澄清疑云,尚待观察。

大数据能否“杀熟”?

伴随大数据兴起,算法越来越高级,信息定制化足可以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大数据可以通过采集社交数据和行为数据为网民进行精准画像,从而降低用户获取信息成本,为生活增添便利。但从另一方面,精准的用户画像也局限了信息接收的范围,让用户沉迷于他们最初想看的内容,无形间强化了用户的偏见和嗜好,从而形成“信息茧房”。“杀熟”的前提是平台要掌握个人信息、行为习惯等数据。

“大数据杀熟”违法违规吗?

互联网公司得到了海量用户数据,他们会用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还是忍不住“算计”客户,谋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目前被曝光的疑似“大数据杀熟”行为,涉及诸多领域,具体消费场景和产品服务类型也是千差万别,影响因子包括:

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新老会员的价格差距,苹果与安卓等不同终端价格差距,客户消费默认升级,根据用户“画像”制定不同售后服务,搜索行为数据的不同平台共享,等等,多种因素不可一概而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否真的有互联网平台见利忘义?

网民关切的核心点在于,老客户所需支付的金额明显高于“正常价格”,甚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产品在不同人的终端呈现不同价格。如能排除不同用户网上订购产品服务的瞬间时间差因素,这种做法显然背离公平诚信的价值原则。

互联网诚信建设日趋重要,征信势在必行,北京盘石征信管理服务中心与互联网信用认证平台针对互联网信用状况和失信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大数据杀熟”最深层的问题,在于如何加强用户数据隐私权的保护,以及平台如何确保不把用户数据用于对用户不利的行为或伤及公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法律、行政、行业、宣传等配套管理支持体系。 互联网平台的隐私权始终是公众最敏感的问题。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29A1DKIT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