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欢呼“行业救世主”来了,有人冷笑“镰刀终于伸向了餐桌”。但在我看来,这既不是“降维打击”,也不是“英雄末路”,而是一场精准计算的商业投机,一次对时代焦虑的精准收割。
---
一、老罗的“预制菜”:不是做饭,是做局
老罗做预制菜,根本不是为了“解决年轻人不会做饭”的痛点,那是品牌公关话术。真正的底层逻辑是:直播电商流量红利见顶,需要新故事续命。
预制菜是什么?是标准化、低溢价、高复购的快消品,是资本最爱的“现金流永动机”。老罗需要它,就像当年需要电子烟——政策真空+标准缺失+用户焦虑=超级风口。当年电子烟是“健康焦虑”,如今预制菜是“时间焦虑”+“食品安全焦虑”。只不过,上次是“替烟”,这次是“替厨”。
---
二、“理想主义”的遮羞布,这次还能用吗?
老罗的粉丝总说:“老罗做事有底线,他卖的东西不会太差。”但这句话在预制菜领域,恰恰是最大的反讽。
预制菜的原罪,不是“方便”,而是“不透明”。供应链条越长,猫腻空间越大。老罗再“理想主义”,能控制得了代工厂用的是什么油?什么肉?什么添加剂?他能像做手机一样,把BOM清单(物料清单)公开给公众看吗?
不能。因为一旦公开,这场“高端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
三、最讽刺的是:老罗在“反噬”自己
老罗当年做锤子手机,最打动人的一句话是:“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
如今呢?他卖的是“不用认真的饭”。
他过去十年一直在批判工业垃圾、批判智商税,现在却在用“工业料理包”收割年轻人——那些因为加班到十点、没时间做饭的打工人,正是当年买锤子手机、信他“认真”的人。
这不是转型,这是背叛。
---
四、预制菜不是“未来”,是“废墟”
很多人说:“预制菜是趋势,老罗只是提前卡位。”
错了。预制菜的“趋势”,是资本制造出来的趋势,不是用户真实需求的趋势。
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年轻人没时间做饭?
是因为通勤两小时、加班到十点、工资一半交房租。
不解决“没时间”的根源,却用“料理包”来缝合伤口,这不是创新,是用创可贴治癌症。
老罗过去是“问题提出者”,现在却变成了“问题利用者”——
他不再试图改变世界,而是开始世界怎么烂,他就怎么赚。
---
老罗终于活成了他最讨厌的样子
他曾经是理想主义最尖锐的矛,如今却成了消费主义最圆润的盾。
他不再“认真”,他只“算计”。
预制菜不是他的新起点,是他的终点——他终于活成了他年轻时最鄙视的那种人。
老罗没有输给世界,他输给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