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杨振宁。图:视觉中国
一直以来,杨振宁先生在我的心目中都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科学泰斗,可望而不可即。1957年,他和李政道先生因为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诺奖,让全世界的华人都振奋不已。他们的学术成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崇尚科学、发愤图强,从中产生了一大批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我也算是其中一分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早已是杨先生的敬慕者和追随者。
1997年,我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即将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独立科研生涯,我从新闻中得知杨先生回到了我的母校清华大学,并且为本科生开设了物理学的大课。我兴奋不已,一方面羡慕清华的学弟学妹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杨先生,有幸听他亲自授课,另一方面也憧憬着今后自己能在清华园与杨先生邂逅。
2007年,我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梦想中的机缘便很快来临。夏日的一天,我收到一封显示来自cnyang的电子邮件,打开一看,分外惊喜,居然是来自杨先生的邮件!自此,我与杨先生的交往逐渐密切起来。因为他不用手机,所以我们一直通过电子邮件保持联系。日前,我整理电子邮箱,发现和杨先生的邮件往来已经有200余封,其中不乏对科学敏感话题的探讨。过去14年,从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委员会共事到日常聚会和讨论,我有幸多次领略杨先生睿智的洞见和率真的品格。于我而言,杨先生亦师、亦友、亦同道!
老师杨振宁
2008年,国内的科学研究已经开始获得长足进步,但学术氛围仍有很大改善空间,尚缺乏一种有浓厚底蕴的科学文化氛围。杨先生对此应该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因此他提议由他本人代表清华、饶毅代表北大,组织一个小范围的科学艺术论坛。2009年9月12日的第一讲,杨先生做了题为“物理学之美”的精彩讲座,大约一个小时。杨先生做了认真准备,幻灯片上一张张老照片、一句句经典评论……他以著名物理学家为线索,如数家珍地勾画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这一物理学发展黄金期的一个个重大历史性突破,爱因斯坦、普朗克、狄拉克、玻尔、海森堡、费曼、薛定谔……杨先生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每个人的独特个性和治学风格,一个个鲜活的学者形象跃然言语之间。他非常敬佩爱因斯坦,以一种近乎崇拜的语气介绍了爱因斯坦卓越的贡献,也讲到了他与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短暂而难忘的交集。结尾之时,杨先生感叹道:物理学真是世界上的一门万分精妙美丽的科学,堪比宗教的极致之美。毫无疑问,杨先生这次集科学、历史、艺术、感想于短短一个小时的讲座,“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是我三十多年科学生涯里最受震撼、最为享受的一次心灵和思维之旅!他就像一座博物馆,通过娓娓道来的演绎跨越时空,把每一位物理学大师的贡献和其对整个物理学史的深刻洞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我唯一一次聆听杨先生系统介绍近代物理学历史,也是我听过的杨先生演讲时间最长的一次讲座。此后,我又多次在不同场合聆听杨先生的演讲和分享,参加了很多与他相关的重要活动。我特别喜欢听杨先生讲述历史和人物,他思路清晰,反应敏捷,记忆力尤其惊人,哪怕是几十年前的事情,相关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自2012年我受邀担任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以来,在每年的顾问委员会会议和年会颁奖典礼上,我都会与他一起讨论问题,令我欣喜和兴奋的是,我与杨先生的很多观点经常不谋而合。他每次的发言平实、深刻又充满洞见,实事求是、当仁不让是他的一贯风范。举两个例子……
获取完整内容
特别声明 财新mini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mini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