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为什么中国人更爱无人车?

科技时代,我们更加怀念温暖邂逅的时光

全文共3659字,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

尽管距离无人驾驶真正落地还有待时日,无人驾驶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已经成为共享出行领域“下半场”的竞争焦点。

12月18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了指导文件规范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根据新规,在中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可申请自动驾驶车辆临时上路行驶。

而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中国人比美国人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前景更为乐观。

这是为何?

还得从中国的堵车开始说起。

谈起堵车,一个可能出乎大家意料的情况是——最常见的堵车原因是“没有原因”的堵车。

这是一个交通事故(可以是任何别的原因),造成第一辆车暂时停下来:

当这事故现场清理干净以后,后面的车仍然需要依次加速离开:

后方的车看到的情况就是,没有任何异常情况啊,为什么大家都停在这里。

而从更宏观的角度,我们会看到路上有一个“拥堵带”,在逐渐向后方移动。取决于车辆密度,这个拥堵带有可能会越长越大,然后就永久地呆在那里,直到车辆稀少以后才会逐渐消失。

解决这种没有原因的堵车,说起来非常很简单——只要每位司机都保持和前车足够距离。前车刹车时,后车也温柔地踩刹车,前车加速时,后车也立即加速(车和车之间的空间保持相对固定)。

显然这是个执行起来很困难的建议,因为人反应起来都有延迟,更要命的是,总有那么一小撮人很不守规矩,喜欢离前车非常近——最后的结果就是他由于反应延迟,当前车踩刹车时,他由于延迟拉近了和前车的距离,因此需要加倍用力地踩刹车才能把速度更快地降下来才能保持安全车距,他后面的车则需要更加倍地用力踩刹车……

最终的结果,或者有几辆车几乎停了下来,或者发生了交通事故,于是就发生了幽灵堵车甚至真实的堵车。

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如果大家都守规矩,就是共赢。但是如果一个人不守规矩,这个人则会稍微拣点便宜,所有剩下的人都输得很惨。

好了,现在切入正题——无人车。

所有这类堵塞的消除需要更好的车距控制,而这是人类驾驶员很难准确维持的。所以这就是无人驾驶汽车的重要优势之一:大大缓解交通拥堵,因为电脑控制车距的能力要强得多。

去年,Seibold 和他的团队研究了自动驾驶汽车对减轻交通压力(比如幽灵堵塞现象)的影响。他通过电脑模拟,来展示自动驾驶汽车是如何避免幽灵堵车现象的:即使车流中有很少的自动驾驶汽车,也能通过调节自身的行驶速度,来避免整个车流陷入拥堵。

他们发现,只要有 2% 的自动驾驶汽车,就能减少 50% 的走走停停的情况。

自动驾驶汽车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感知前方路况的变化。Seibold 表示,自动驾驶汽车所预留的车间距更大,加速和减速都是经过一系列计算来决定的。自动驾驶汽车在车流比较密的时候,会保留一定的车距,减少突然刹车的次数,从而减少对后方车辆的影响。

我们没有人工智能那样快速的反应或注意力,我们也很难保持匀速驾驶,而机器可以。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吴甘沙在公开演讲中也曾这样描述无人驾驶的未来宏图:2031年,无人驾驶将实现零等待,零事故,会把道路停车空间减少三分之一,相应的房价也下降三分之一,人们出行和货运的物流成本也会下降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商品,可以花更多的钱在出行以外的方面进行消费和享受。”

未来有了车和车,车和路的通讯以后,每辆车在十字路口都不用停下来,按照特定的速度,特定的次序直接开过去,不用担心撞上其他的车。这样会使得北京的同行速率从今天的20公里/小时增加到至少是60公里/小时。

可见,越痛越想要,中国人期待无人车,显然是经历过堵车切肤之痛的深刻渴望。

无人车不一定是世界通用的解决方案

在调研中,福特询问了全球9个不同地区的大概1万个受访者,问他们是否同意“我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未来充满希望”这一说法。这项调查将被收录到福特的2018年市场趋势调查报告中,该报告审视了世界各地对各种话题的态度,其中许多话题与公共交通业务方面都没有直接关系。

中国人对自动汽车的未来最为乐观——中国93%的受访者赞同对其未来充满希望这一说法。印度紧随其后,有81%的人表示同意。四分之三的巴西受访者表示同意。在调查中,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受访者中有71%的人表示同意。

比起中国,发达国家对无人车的乐观比例要小得多。只有52%的澳大利亚受访者对自动驾驶持正面态度,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受访者中,约有一半乐观。只有45%的英国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未来抱有希望,德国对自动驾驶乐观者仅为44%。

“这告诉我们,自动驾驶汽车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世界通用的解决方案。”Sheryl Connelly说。他是福特全球消费者趋势研究部门和未来销售部门的经理。

伦敦自动驾驶双层大巴

是否支持无人车的关键因素是城市人口密度

Connelly说,使对此观点最为支持的国家与众不同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城市的人口密度。

举个例子,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是纽约市,那里居住着超过800万的人口。即使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如新泽西州的部分地区,纽约也几乎没有资格列入那些“超大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名单。Connelly说,相比之下,北京有大约2300万人。在中国首都北京的单次公共交通通勤时间可以长达5个小时。

在印度和巴西也有大量人口拥挤的城市。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大多数拥有超大人口密度的城市都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联合国在2016年确认的31个拥有超大人口密度城市中,只有纽约和洛杉矶作为美国城市入选了名单,欧洲的城市只有巴黎和伦敦。相比之下,仅中国就有6个这样的城市,而印度有5个。在巴西,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都被列入了名单。

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城市确实存在交通堵塞问题,但那边的人们可能没有和亚洲或者美洲一些国家同样的紧迫感。Connelly说,美国等国家也有自己强大的汽车传承和汽车文化,这些文化可能会抵制某些类型的改变。

是否愿意购买无人车,88%的中国客户说YES

另有报道称,作为相对较新的汽车车主,中国人往往不像西方人那么爱开车。世界经济论坛在2015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的中国人表示更愿意乘坐无人驾驶汽车,相比之下,只有一半的美国人表示愿意接受无人驾驶汽车。波士顿咨询公司称,20年内中国将成为无人驾驶汽车的最大市场,占全球需求的至少四分之一。

而对于中国自动驾驶的消费者前景,宝马是这样认为的:中国的驾驶员每年花在了整个交通用度方面的平均时间是32个工作日,如果有了无人驾驶之后他们的时间可以更舒适地来进行交通,包括有更好的舒适度和灵活度,安全也得到了保证。他说,“我们所做的一些测试,就是看看多少人愿意来付钱使用无人驾驶,88%的中国客户是说YES,而德国是43%。如果花费在8000美金以上来实现互联网汽车功能的话,78%的消费者认为愿意买单,而美国只有46%的消费者愿意买单。”

但在实际操作中宝马发现,要想在中国实现自动驾驶,难度要高很多,以至于Robert Bruckmeier这样说:我是来自于欧洲大陆的,我觉得中国就像来自于分为不同区域的大陆一样,交通的构成也非常多样,交通的系统非常之复杂。包括每天都有交通变化,因为中国每天有新的路产生。另外中国还有一些比较激进的驾驶习惯和复杂道路的指标体系等等,不可能把全球的做法百分之百照搬到中国,这将是行不通的,我们将要考虑中国具体的形式。

为了解释中国路况的特殊性,Robert Bruckmeier也举了几个例子表示:

在慢速的路况超车情况下,不少西方的海外城市的运动轨迹是,超车打左转向灯,左侧车点刹车,右侧快速超越;而中国市场内是,右侧超车可能没打转向灯,左侧车被右侧车快挤到道路边线的位置,赶紧减速,右侧车突然意识到打灯了,快速超越。

宝马尝试把德国的AI放到中国,发现完全行不通。基于德国无人驾驶车队的经验,到了中国后发现,德国的AI探测到周围的车会很疑惑——这些灰色的车为什么要走到我的车道上呢?所以就不知道怎么做了。

中国的交通复杂状况是全方位的,读芯君总结了一下,其实就四点:1. 司机太野;2. 道路太乱;3. 车辆太多;4. 驾驶决策更难做。

读芯君开扒

无人车能否缓解交通拥堵?

自动驾驶汽车能否缓解交通拥堵,这是人们一直争论的话题。一种观点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可减少交通事故造成的交通事故,也可能使交通更流畅,因为它们使用先进的传感器和车-车通信系统,比人类驾驶更高效。

自动驾驶汽车也可能会增加交通堵塞,比方说,未来街道上或许到处都是空的自动交通工具。

除了技术上的原因, 不同国家的汽车文化也影响了他们对无人驾驶的热情。美国被称作是坐在车轮上的国家,从电影里经常提到的汽车旅馆,坐在车里享受看电影乐趣的汽车电影院,到专门为司机们设计的麦当劳餐厅“汽车穿梭窗口”,都是美国经典的汽车文化的展现。因此要让美国人完全接受无人车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

此外,对于传统的“老司机”而言,无人驾驶技术虽然提高了汽车的各方面性能,缓解了人们驾驶汽车的疲劳,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人们自主驾驶汽车的乐趣。追寻急速释放压力的快感、和亲友一起边开边聊的温馨、克服困难路况的刺激感和成就感……这些都会在无人驾驶汽车中逐渐消失。

不过无论有多少问题,至少在现有的研究的实验里,自动驾驶汽车有着美好的前景。对此,读芯君的观点是:自动驾驶汽车对于交通堵塞仅仅起到缓解作用,解决这一问题还要靠很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城市规划、民众素质、公共交通体系。

最后,读芯君给大家送上一张简单的无人车分类表,读芯君特别想知道:完全自动驾驶会何时到来?

留言 点赞 发个朋友圈

我们一起探讨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二岳初

参考文献作者:网易智能 公众号

参考文献链接: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遵守转载规范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71221G0B3Y6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