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识别敏感数据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和管理流程实现:
一、技术识别手段
- 正则表达式匹配 通过预定义的格式规则(如身份证号、信用卡号)检测结构化敏感数据,例如身份证号正则表达式可精确匹配18位数字及校验位。此方法对固定格式数据识别效率高,但对无规律数据(如姓名)效果有限。
- 自然语言处理(NLP) 利用语义分析技术理解上下文,识别非结构化数据中的敏感信息(如医疗记录中的诊断结果)。NLP可处理模糊匹配场景(如拼写错误的姓名)。
- 机器学习与AI模型 通过训练有监督模型(如SVM、KNN)识别复杂模式,例如从海量企业内部文件中学习敏感数据特征,并动态适应新型数据变体。机器学习模型具备自学习能力,识别准确率可达90%以上。
- 模糊匹配技术 应对敏感信息的变体(如拼写错误、格式变化),例如通过算法提取核心特征匹配电话号码或名称变体。
二、管理流程设计
- 数据资产梳理与分类 通过数据资产管理平台扫描数据库、文件系统,结合业务价值与影响程度定义敏感数据密级(如公开、内部、机密、绝密)。
- 自动化工具部署 使用DLP系统(如域智盾DLP、Microsoft Azure Information Protection)实时监控终端、网络和云端的敏感数据流动,自动拦截高风险操作(如未加密外发)。
- 持续风险评估 定期扫描数据暴露面(如未授权API接口),结合暗网监控和供应链攻击分析,更新敏感数据识别规则。
三、工具与实践建议
- 自动化工具:优先采用“正则+NLP+机器学习”组合技术,覆盖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
- 混合策略:结合关键词匹配与语义识别,提升对非固定格式数据的识别精度。
- 合规适配:根据行业规范(如GDPR、HIPAA)定义敏感数据范围,例如医疗行业需额外识别诊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