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进行敏感数据的分类和分级管理需遵循以下核心步骤:
一、数据识别与分类
- 全量数据扫描:通过自动化工具(如正则表达式、NLP、机器学习)识别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中的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金融交易记录)。
- 分类维度:按业务属性(如客户数据、财务数据)、数据来源(内部/外部)、共享范围(公开/内部)等维度划分数据类别。
- 标签化:为敏感数据添加分级标签(如“机密”“绝密”),便于后续管控。
二、数据分级标准制定
分级原则:
- 就高从严:数据集按最高敏感级别定级(如含机密与公开数据时按机密级处理)。
- 动态调整:根据数据聚合、脱敏或过期情况动态调整级别。
分级等级:通常分为4-5级,例如:
- 公开级(1级):可对外公开。
- 内部级(2级):仅限内部使用。
- 敏感级(3级):需加密与访问控制。
- 机密级(4级):最高防护(如核心商业机密)。
三、差异化保护措施
技术防护:
- 加密:对存储/传输中的敏感数据采用AES-256等加密算法。
- 访问控制:基于RBAC/ABAC模型分配权限,结合多因素认证(MFA)。
- DLP系统:实时监控数据流动,拦截未授权外发操作。
管理流程:
- 全生命周期管控:覆盖数据创建、存储、传输、销毁各环节,建立备份与恢复机制。
- 事件响应:定义安全事件等级及响应流程,定期模拟演练。
四、自动化与合规适配
工具应用:
- 使用大模型自动分析字段语义,提升分类效率与准确性(如金融行业字段分级)。
- 部署自动化工具(如域智盾DLP)实现规则匹配与动态脱敏。
合规要求:
- 参考行业标准(如GDPR、金融行业数据分级指南)定义敏感数据范围。
- 定期审计数据暴露面(如未授权API接口),更新分类规则。
五、持续优化机制
- 风险评估:结合暗网监控、供应链攻击分析更新敏感数据识别规则。
- 技术迭代:引入AI驱动的智能识别技术,应对新型数据变体(如AI生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