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密码、令牌、生物识别(指纹、面部识别等)等多种因素对用户进行身份确认,确保访问金融支付数据的用户身份真实可靠。
不再依赖单一的静态身份验证方式,而是根据用户行为、地理位置、设备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动态评估用户身份的可信度。例如,若用户突然从陌生设备或异常地理位置登录,系统会触发额外的身份验证步骤。
针对每个用户、设备或应用程序,仅授予其完成特定金融支付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例如,普通柜员可能只被允许查询客户基本支付账户信息,而无法进行大额转账操作。
根据业务流程、用户角色变化或安全态势,动态调整权限。如员工岗位变动时,及时调整其对支付数据的访问权限。
对用户在金融支付环境中的操作行为进行实时分析,包括交易习惯、操作频率、访问时间等。若出现异常行为,如短时间内频繁尝试不同账户的支付密码,系统会降低对其的信任度并采取相应措施。
检测设备的健康状况,如设备是否安装恶意软件、操作系统是否安全更新等。不安全的设备即使身份认证通过,也会被限制对支付数据的访问或降低其信任级别。
将金融支付网络划分为更小的安全区域(微段),即使某个区域遭受攻击,也能有效限制攻击的扩散范围,保护支付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在微隔离区域内,严格管控数据的流入和流出流量,只允许合法、必要的支付数据流量通过,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在金融支付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等各个环节都采用加密技术。例如,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支付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在网络传输时采用SSL/TLS等加密协议进行加密传输。
建立严格的加密密钥管理体系,确保密钥的安全性。包括密钥的生成、存储、分发、更新和销毁等环节都有严格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