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国密合规的内部审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选择具备国密合规知识、信息安全知识以及审计技能的人员组成审计团队。成员可包括信息安全专家、密码学专业人员、内部审计师等,确保团队有能力对国密合规相关的各项事务进行审查。
明确国密合规内部审计的范围,涵盖企业的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硬件设备、人员操作等方面涉及国密合规的内容。
设定审计目标,例如检查企业是否遵循国密合规标准、评估现有措施对信息安全的保障程度、发现潜在的国密合规风险等。
收集与国密合规相关的企业内部政策、制度、流程文档,以及外部的国密标准、法规等资料。
根据审计范围和目标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包括审计的时间安排、步骤、方法以及预期的审计成果等。
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国密合规管理制度,如密码管理制度、密钥管理流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等。检查制度是否涵盖了国密合规的各个方面要求,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对涉及国密合规的业务流程进行审查,如密码设备的采购流程、密钥的分发与更新流程等,查看流程是否严格执行,是否存在漏洞或违规操作的可能。
对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密码技术应用进行审计。检查是否采用了符合国密标准的密码算法,如SM2、SM3、SM4等,算法的使用是否正确,包括参数设置、运算模式等是否符合要求。
审查密钥管理技术措施,查看密钥的生成、存储、分发、更新和销毁是否符合国密合规要求。例如,密钥存储是否采用了安全的硬件加密模块,密钥分发是否通过安全的协议进行等。
检查数据安全技术措施,如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是否符合国密合规标准。验证加密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以及访问控制策略是否有效限制了未授权的访问。
对涉及国密合规工作的人员进行审计。检查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国密合规知识和技能,是否参加过相关的培训。
审查人员的操作行为是否符合国密合规要求,如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密码设备、泄露密钥等行为。查看人员的操作记录,包括系统登录记录、密钥管理操作记录等。
汇总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所有国密合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类和分析。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以及产生的原因,例如是由于制度不完善、人员疏忽还是技术漏洞导致的问题。
根据问题汇总与分析的结果撰写审计报告。报告应包括审计的范围、目标、方法、发现的问题、问题的分析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的建议等内容。审计报告应清晰、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国密合规状况,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根据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层制定整改计划。整改计划应明确整改的责任部门、责任人、整改措施以及整改的时间节点等内容。
对企业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定期检查整改工作的进展情况。确保企业按照整改计划有效地解决了国密合规问题,对整改后的情况进行复查,验证问题是否得到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