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风险识别在处理多模态数据(如图像、文本、传感器数据、视频、音频等)时,通过融合不同模态的信息以提升检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其核心流程和技术要点如下:
一、多模态数据采集与同步
- 异构数据整合
- 传感器组合:同步采集温度、振动、电流等时序数据(传感器模态),摄像头视频流(视觉模态),设备日志文本(文本模态),以及音频信号(如设备异响)。
- 时间戳对齐:通过高精度时间基准源(如GPS时钟)和硬件级时间戳技术,确保不同模态数据的时间一致性。例如,振动异常与视频画面的帧级同步需误差<10ms。
2. 数据预处理
- 缺失值处理:对传感器断点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或三次样条拟合填补。
- 噪声过滤:视频数据使用高斯滤波降噪,音频信号通过傅里叶变换滤除背景噪声。
二、多模态特征提取与融合
- 模态专用特征提取
- 视觉数据:用CNN提取设备外观缺陷特征(如裂缝、腐蚀)。
- 文本数据:通过BERT或LSTM解析设备日志中的异常关键词(如“过热”“抖动”)。
- 传感器数据:用时序模型(LSTM、ARIMA)提取振动频谱或温度趋势特征。
2. 跨模态融合策略
- 特征级融合:将不同模态的特征向量拼接或加权,输入统一模型(如早期融合)。
- 注意力机制融合:
- 模态内注意力:为振动信号中的异常频段分配更高权重。
- 跨模态注意力:例如,当文本日志提到“异响”时,自动关联音频频谱中的高频峰值特征。
- 图神经网络融合:构建时空图(ST-GNN),关联设备参数、视频中的人员行为、位置信息,定位故障传播路径。
三、动态模型构建与优化
- 多模态大模型训练
- 联合训练:使用CLIP式架构,对齐图像特征与文本描述(如“轴承磨损”对应视频中的部件特写)。
- 增量学习:新增故障样本时,动态更新融合模型参数,适应未知异常模式。
2. 轻量化边缘部署
- 模型剪枝与量化:将多模态融合模型压缩至百MB级,适配边缘设备(如工业网关)。
- 联邦学习:多个工厂边缘节点本地训练,云端聚合参数,保护数据隐私。
四、异常检测与根因分析
- 多级异常验证
- 初级检测:传感器数据超阈值触发预警(如温度>80℃)。
- 二次验证:调取实时视频,用YOLOv7检测人员违规操作(如攀爬高危设备),结合音频分析异常摩擦声。
2. 因果推理定位根因
- 输入设备参数、维保记录、视频分析结果,通过贝叶斯网络或Do-Calculus引擎推断故障根源(如“润滑不足导致轴承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