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乔世璋​院士团队,最新ACS Catalysis!

第一作者:Yunling Jiang

通讯作者:郑尧, 乔世璋

通讯单位: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

论文速览

酸性CO2电还原反应(CO2RR)在高碳利用效率方面表现出优势,但在抑制不良析氢竞争和提高多碳(C2+)产物选择性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尽管已知Cu0/Cu+界面有助于C-C耦合过程,但在强还原性条件和大电流电解操作下不能很好地保持Cu的氧化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策略,通过在电解液中添加碘(I2)来保护Cu的氧化态,并在酸性CO2RR过程中促进动态Cu0/Cu+界面的形成。

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浓度的K+(0.3 M)电解液中,通过添加I2,能够在0.4−0.6 A cm-2的电流密度下实现超过70%的C2+产物法拉第效率(FE),比已报道的K+浓度(2-3 M)高出近10倍。这种低K+浓度的电解液显著避免了CO2传输通道中的盐结晶,增强了电解槽的稳定性。通过表面Pourbaix图和实验结果证明,向电解液中添加过量的I2促进了CuI的生成;

同时,在电化学还原条件下,CuI和金属Cu共存,表明存在一个Cu CuI Cu的氧化还原循环。该循环对于构建动态Cu0/Cu+界面至关重要,它与*CO反应中间体的吸附紧密相关,并进一步促进了C-C耦合过程。

图文导读

图1:CO2RR前后催化剂的结构变化,包括XRD图谱、拉曼光谱、Cu K边XANES光谱、FT-EXAFS光谱以及Cu的氧化态和Cu-Cu配位数之间的关系。

图2:不同电解液中纳米Cu的CO2RR性能

图3:CO2RR过程中催化剂和电解液的动态组成变化,包括I2添加系统的前三次LSV曲线、无I2组的LSV曲线、I2浓度变化及其对FEC2+的影响、I2浓度的缓慢恢复以及ATR-IR结果的示意图。

图4: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包括CuI(100)表面自由能与I化学势的关系、CuI(100)表面的Pourbaix图。

总结展望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通过添加I2来保护铜的氧化态、构建Cu0/Cu+界面并促进酸性CO2RR向C2+产物性能提升的策略。即使在低K+浓度(0.3 M)下,也能在0.4-0.6 A cm-2的电流密度下实现超过70%的FEC2+。

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I2的引入促进了CuI的形成;同时,在CO2RR过程中,CuI被还原回Cu。由于I−在酸性条件下缓慢氧化为I2,该循环是连续的,确保了催化剂表面动态Cu0/Cu+界面的形成,并增强了*CO的吸附和随后的C-C偶联过程。本工作为保护催化剂的氧化态、构建Cu0/Cu+表面以及实现低K+浓度下酸性CO2RR的C2+产品高选择性提供了新思路。

文献信息

标题:Dynamic Cu0/Cu+ Interface Promotes Acidic CO2 Electroreduction

期刊:ACS CatalysisDOI:10.1021/acscatal.4c01516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p5YH9lMoLcbrRrPNJUZDY2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