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解读,帮助读者了解:
如何判断专利申请质量
怎么把专利申请写得更好
看了文章标题,大部分人可能比较疑惑什么是“可能的方式”,又应该如何考虑“可能的方式”来避免权要中的限制呢?
我们结合以下技术方案,一一为大家解答。
技术方案梳理
本期技术方案涉及宠物玩具,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通过简单耐用的设计持续激发猫的捕猎本能,避免传统玩具因单一刺激或易损坏导致猫快速失去兴趣。
具体如何实现呢?
首先,用户可以通过手持控制器上的不同按钮、操纵杆等,发送红外信号远程操控宠物玩具前进或后退。
当宠物被移动的玩具吸引并扑住时,用户可按下光源按钮,发射安全的可见光(如低强度激光)吸引宠物转而追逐光束。其中,可见光的光点方向随控制器指向灵活变化。
然后,用户可再次操控玩具移动,让宠物重新聚焦于“逃脱”的猎物。
通过交替使用移动玩具与动态光源,模拟真实捕猎场景,可以持续激发宠物的追逐兴趣与互动欲望。
针对这个技术方案,你会如何写权要呢?看看以下三组权要写法,你觉得哪组质量更高?
不同权要写法
写法一:
1、一种宠物互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无线控制器,设有第一控制按钮和第二控制按钮,分别用于生成无线控制信号和可见光信号;
可移动玩具装置,配置为接收所述无线控制信号并执行对应的运动指令;
所述第一控制按钮与第二控制按钮可独立操作,使得用户可选择性地交替触发所述无线控制信号与可见光信号。
写法二:
1、一种宠物玩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和玩具本体;
所述控制器为操纵柄,包括信号发射件和可见光发射件;所述信号发射件被配置为向所述玩具本体发射控制信号,所述可见光发射件被配置为发射可见光;
所述玩具本体被配置为:响应于接收到所述控制信号,执行移动。
写法三:
1、一种宠物玩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件、信号发射件和光发射件,所述操作件获取操作指令,所述信号发射件基于所述操作指令向玩具本体发射运动控制信号,所述光发射件基于所述操作指令向远方投射可见光斑。
有看出三组权要区别在哪里吗?不仔细琢磨,是不是感觉三组权要质量差别不大?
但是了解了什么是“可能的方式”后,或许能找到其中的一些关键点。
什么是"可能的方式"?
其实,"可能的方式"可以理解为可能的替代方案。比如,可以包括:技术特征可能的替代特征、实现某技术目的可能的替代手段、技术方案可能的应用场景等。
那这个技术方案中隐藏着哪些“可能的方式”呢?笔者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可能:
(1)获取控制玩具和发送光信号的指令:可以是人工输入,比如操作杆;也可以是获取信号,比如通过手机发送;还可以是自动生成的。
(2)保护主体:可以是控制器与玩具一体的产品;还可以是控制器与玩具分别为独立的产品,例如,控制器可以是与玩具兼容的多功能控制器产品。
因此,三组权要实际上呈现的质量大有不同。具体不同在哪里呢?可以从下面的质量分析中找到答案。
权要质量分析
首先,写法一和二的假设,是侵权产品同时包括玩具和控制器。但是,保护的功能主要都是在控制器中,实际上完全可能存在控制器和玩具是两个产品的情况,比如有些厂商可以生产与移动玩具可以兼容的、具有本申请所包括的增强功能的控制器。但是这时移动玩具并不是其所销售的产品,按写法一和写法二,就无法覆盖这种情况。
而写法三的保护主体为“一种宠物玩具控制器”,并未限制控制器和玩具是设置为一体的整体,可以包括控制器和玩具本体是一体的产品,也可以包括控制器和玩具是独立的产品,比如可以是与玩具兼容的多功能控制器。从侵权主体的角度看,写法三更能够避免被规避。
此外,还能体现质量差距的点是控制信号是如何发出的。
写法一体现了"无线控制器的第一控制按钮和第二控制按钮分别发出无线控制信号和可见光信号",即控制信号是从控制器通过按钮发出的。写法二体现了“由信号发射件发射控制信号”,又限定了控制器为操纵柄,即控制信号实质是通过操纵柄发出的。
而写法三中“所述操作件获取操作指令,所述信号发射件基于所述操作指令向玩具本体发射运动控制信号”,信号发射件只是基于操作指令发射控制信号,操作指令的获取是由操作件进行的,但操作件具体是什么未做限定,因此可以有各种可能。例如,上文所述的通过操作杆输入;也可以是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发送的信号;还可以是自动生成的操作指令 。
因此,写法三相比写法一和写法二,从侵权主体和对权要限制来看,整体质量都要好很多。
所以,基于“可能的方式”避免权要撰写限制的方法,其实就是尽可能考虑到技术方案中各个特征(特别是发明点相关的点)的替代方案;然后在确保具备一定创造性的情况下,尽可能将各种可能的方式都包括在权要范围内。
结语
那要怎么样才能较全面的考虑各种可能的替代方案,并基于此对权要进行合理的撰写呢?这离不开技术的积累以及撰写经验的积累。
本系列持续通过实例解读,帮助读者提高分辨专利质量、提升申请水准的能力。
推荐文章:
算法类的技术方案,怎么写才能减少限制?—专利撰写实例解读之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