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我们是不是都误会了杨振宁?

大家好,我是伙呆。和伙伴们一起发发呆,也算我一个。

今天我想聊聊杨振宁先生。他2025年10月18日走了,享年103岁。说起来,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那个晚年回国的科学家”,或者干脆觉得他比不上钱学森、邓稼先那些老一辈。但说实话,我觉得咱们普通人对杨振宁的了解太少了,甚至有点不公平。你可能在新闻里看到过他的名字,但没细想他到底做了什么。有时候我想,我们是不是欠他一个道歉?不是那种正式的,而是心里头的认可。

杨振宁

先说说他的科学成就吧。杨振宁不是一般的厉害,他在物理学上的贡献,可以说是现代科技的“地基”。外行人可能听不懂那些专业术语,但咱们可以打个比方:比如你现在用的手机、电脑,或者家里的WiFi,这些玩意儿背后的物理原理,很多都跟杨振宁的“杨-米尔斯理论”挂钩。对,就是那个听起来高大上的东西,它其实是量子场论的核心之一,帮我们理解了基本粒子的行为。还有“宇称不守恒”,这个发现直接颠覆了物理学的旧观念,让杨振宁和李政道拿了诺贝尔奖。另一个是“杨-巴克斯特方程”,它在数学和物理交叉领域里影响深远。这些成就不是随便说说,美国的富兰克林研究所——那可是正经的权威机构——把杨振宁和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放在一起评价。为啥?因为他的理论是“基石”,就像盖房子要先打地基一样,没有这些,现代物理学的大厦可能就摇摇晃晃了。

杨振宁伟大科学家

你可能会问,这些太抽象了,怎么证明他真这么牛?那我告诉你一个直观的例子:照相。不是随便拍张照,而是科学家们聚在一起的时候,谁站C位,就能看出分量。1927年,那帮顶尖物理学家开会,爱因斯坦站在中间;过了几十年,到1999年左右,杨振宁在类似的国际会议上也站在了那个位置。这不是巧合,是同行们用行动承认了他的地位。想想看,能和爱因斯坦比肩的人,全世界有几个?可咱们平时聊起科学家,总先提爱因斯坦或霍金,杨振宁的名字反而被淡忘了。这不奇怪吗?

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比肩

但科学成就还不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杨振宁真正让人动容的,是他长期在背后推动中美科技交流。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如登天。1971年,他作为美籍华人科学家,第一个访问新中国,那会儿中美关系还冰封着呢。后来在1977年,他又牵头成立了全美华人协会,目的就是拉近中西方的科学合作。你可能觉得,这不就是组织点会议吗?可你得想想当时的背景——冷战时期,科技封锁严得很,连现在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还经常被海关盘问,生怕学了技术带回国。杨振宁那会儿搞的交流,可不是普通学生聚会,而是世界顶级科学家坐在一起讨论前沿问题。这种事儿,现在查资料都难找到细节,因为它太敏感了,好多内容没法公开说。但你看国家给他的荣誉:他2002年才回国定居,2015年恢复中国国籍,可政府一直高度尊重他,为什么?因为他的贡献不是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是悄无声息地铺路,让中国的科技能跟上世界步伐。

杨振宁背后推动中美科技交流

我有时候想,咱们对杨振宁的误解,可能就因为他没像其他科学家那样早早回国。但每个人的人生选择不一样啊,他在国外的时候,也没闲着,用他的影响力帮中国打开了多少扇门。这就像家里有个远房亲戚,平时不常回来,可关键时刻总在背后出力。咱们却老盯着他“回来晚了”这点,是不是有点片面?

说到这儿,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杨振宁这样的人,本该被更多人记住和尊敬,可现实中,他的故事总被简化或忽略。也许咱们该多看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纠结于他什么时候做的。科技这东西,不是一朝一夕能追上的,杨振宁用一辈子帮我们搭了桥,这份情谊,值得咱们好好想想。

怀念杨老

好了,就说这么多,我说清楚了没有?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qxyH0j7VHWrW4fpy9H5IgU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