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杨振宁的一生接近完美,但也有遗憾,其中最重要的遗憾之一跟他父亲有关。
对于父亲的教导,杨振宁在文章中写过多次,他小时候就表露出了理科方面的天赋,父亲杨武之也对他寄予厚望,但他不是教授微积分,而是专门请了高材生来教儿子读《孟子》。
杨武之是中国近代数论开创者,曾任西南联大数学系主任,培养过华罗庚、陈省身等数学家,杨振宁表示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从我自己来讲:我小时候受到他的影响而早年对数学发生浓厚的兴趣,这对我后来搞物理学工作有决定性的影响。”
杨振宁晚年放弃美国国籍,回归祖国,也跟父亲的期望有关。
有生应感国恩宏!
1956年,34岁的杨振宁与30岁的李政道提出了“弱相互相作用中宇称不守恒”;1957年,他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被视为改变中国人不如人观念的历史性突破,杨振宁把这点当成人生的巨大成就,他特别指出自己当时是持有中国护照,还没有加入美国籍。在获奖后的晚宴上,杨振宁还在演讲中表示,“我以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贡献有多大呢?诺贝尔奖被物理界分为三等:第三等的贡献是第二等的1%,第二等的贡献是第一等的1%。他们两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列为头等,可以与爱因斯坦相媲美。
杨振宁1994年还因“杨—米尔斯规范理论”获得美国鲍尔奖,“‘杨—米尔斯规范理论’的重要性,可以与麦克斯韦与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被业界公认为20世纪物理学最重要成就之一。
所以杨振宁是与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人齐名的大物理学家。一举成名天下知,当时小岛那边就曾通过杨振宁夫人、杜致礼母亲的关系进行拉拢,他们之前可是对杜致礼母亲非常冷落的,当然他们也从来都是势利和刻薄寡恩的作风。
杨武之也很想让儿子回国,他几次劝说杨振宁为国效力,还特别写了“有生应感国恩宏”的赠言,让他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杨振宁为啥要加入美国国籍呢?
客观来说,杨振宁那时候如果回国确实可以提振国人信心,做出一些贡献,但他作为理论物理学家,留在美国无疑是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入籍美国是一种“工具性选择”,“从1945年到1964年,我在美国已经生活了19年,包含我成年的大部分时光。然而,决定申请入美国籍并不容易。”
那么,杨武之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也知道儿子选择留在美国的好处,但他为什么还要坚持让杨振宁回国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普遍都有很深的家国情怀,为了国家强大和民族振兴,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也是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义无反顾回国的重要原因。
杨振宁受父亲的言传身教,对对国家命运也是放在心上,所以在决定要留在美国发展的时候他是很痛苦的,“一方面,传统的中国文化没有长期离开祖国移民他国的观念。 迁居别国一度被认为是彻底的背叛。另一方面,有过辉煌灿烂文化的 中国近100多年来所蒙受的屈辱和剥削,在每个中国人心灵中都留下了 极深的烙印。”
因为不入籍美国的话,杨振宁的科研事业就会严重受限,比如无法进入美国国立实验室从事核心研究、遭遇事业掣肘和生活障碍等,导师也劝他留在美国,当时只有美国才能提供理论物理研究的良好环境。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后,杨振宁很快就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在杨振宁、李政道等人之后,很多科学家在家国情怀方面就很淡薄了。
经历和文化都可以改变人的大脑,影响人的观念。杨振宁和李政道在少年时期就经历了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境况,深知国家弱小的惨痛,人生的颠沛流离,现实的痛苦,促使他们奋发有为,对国家强大有异乎寻常的渴望。
为有牺牲多壮志,杨振宁和父亲那两代人都是把家与国联系在一起的。邓稼先是杨振宁的至交好友,邓稼先去世后,杨振宁在给其夫人的信里说,“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也许是教育背景不一样,也许是经历不同,杨振宁、李政道之后也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他们普遍就是“科学无国界”的理念了,家国情怀很淡,甚至没有。
不要说是科学家,在企业界就有很多人高呼“商人无祖国”的论调了,至于民间把外国空气视为“甜的”的人也不少,君不见多少人都是千辛万苦想要跑到美国生孩子,就是为了一个美国籍的身份。
由此也可以看出杨振宁晚年放弃美籍,“归根”中国的可贵。他曾担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他认为自己可以做一些桥梁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在中国向科技发展的征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事实证明他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也算遵从了父亲的叮嘱,与好友邓稼先“共同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