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理想汽车曝光了一段“无人驾驶”视频,视频中副驾驶位置的儿童未系安全带,驾驶座上却空无一人;2024年10月,某品牌智驾系统因误识别广告牌上的车辆图案而引发急刹,导致追尾事故。
车企在宣传中故意淡化智驾功能的“辅助”属性,强调“自动变道”“城市领航”等功能,甚至误导消费者认为驾驶员可以“离手”。这种宣传策略本质上是将本应由企业承担的技术验证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成为“社会实验”的对象。
部分车企在宣传中存在选择性披露数据的问题。例如,某车企宣称其“高速NOA百万公里零接管”,却未公布接管场景中23%为系统误判导致的避险操作;另一品牌将“自动泊车成功率98%”作为卖点,但在计算成功率时排除了雨雪天气和复杂车位场景。这种片面的数据披露,实际上是对消费者的信息欺诈。
监管部门应采取措施,强制要求车企在宣传页面标注“等效接管频率”,例如“每100公里需1.2次人工干预”,并通过第三方机构对智驾系统的“幻觉场景”(如鬼影识别、非常规障碍物)进行量化评级。否则,当前的乱象将持续威胁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