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深度学习发生在心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出自《三国志·魏书》,意思是反复阅读一本书,自然能逐渐了解它的涵义。这是一种通过精读以促进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但是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这句话却演绎成为学生反复机械地做题,或者死记硬背知识点,用记忆替代思考,用背诵替代对现象本质的清晰理解和观察,学习被降解为记忆和背诵,最终使孩子们变得迟钝,到头来会使他们丧失学习的愿望。

这样的教学,有技术、有做法、有手段,却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引起学生的观察、理解和思考,“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心不在焉”,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主要表现,学生的“心”不在学习上。没有“心动”,没有用“心”,何谈主动?何谈深度?按照深度学习的理念,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活动中,学习并没有真正地发生。真正的教学是应该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能够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愿望与积极活动的教学。

正常的学习必须以人的生理及心理为基础,因而生理学与心理学都对学习有深入的研究,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意志、动机、兴趣、情绪、情感等一直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但“心灵”却很少成为研究的对象。也许是因为心灵难以客观研究,也可能是因为这些研究并不认为学习需要心灵的参与。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学习若不能触及心灵(内心、灵魂),至多只是抽象个体的心理活动,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的活动。学科教学如果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就不可能有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之“深”,首先表现在它超越生理学、心理学,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与人的理性、情感、价值观密切相连,深度学习首先“深”在人的心灵里,“深”在人的精神境界上。只有当心灵(灵魂)伴随着感知觉以及其他客观的心理活动进入学习当中,学生才真正作为主体主动、积极地展开学习。

在这个意义上,学习是非常个人化的活动,与学生的个人经历、内心感受以及思想水平与想象力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只是从生理和心理的年龄特征来抽象地理解学生,就难以真正触动他的心灵,引发对他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与学生心灵相通、心心相印,才能知道如何去唤醒他学习的意识,引发他学习的愿望与行为。

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时代,在人工智能时代,在芯片植入已经从科幻走向现实的时代,若教学的功能和目的仅限于知识和技能,则完全可以由人工智能来替代:既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教学的任务,也可以废除教学,直接由人工智能替代这样的教学所培养的人。人工智能的强大,逼迫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有哪些是不能被替代不愿被替代而必须要由人自己来承担、承受、感受的?在教学活动中,有什么东西不能被替代?至少,学生成长的愿望、敏锐的感受力、理性的体验、思想的情感色彩以及为他人为社会勇于承担的责任感和历史感是不能被替代的,而这也正是教学不能被替代的理由。

如何引起孩子们的理智兴趣,使学习成为一件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如何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活动中,是人工智能做不到而教师不能被替代的部分,因为这里有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怀,有教师对学生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期待以及为此而做出的种种努力。而这些不能被替代的,是不能被程序化、不能被安排的,是虽有缺陷但不断努力变得更好、虽然稚嫩但在努力成长的,是与“人”有关的。深度学习之“深”,深在这里,它绝不仅仅是“浅”的对立面,它与人的心灵相关,不能被替代。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715B08I74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