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课程融合:提升深度学习的效益

涪陵第十四中学(以下简称“涪陵十四中”)从2014年春开始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深度学习课堂实践,在项目实施中探索课程、资源及技术等多方面的融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程融合,为深度学习提供支撑

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革。涪陵十四中以完善孩子从少年到青年初期生命成长为使命,横向整合学校教育要素,纵向整合学校课程历史积淀和新课程要求,从道德成长、智慧成长、体能成长、心理成长和特长成长五个维度,优先建构学生成长课程体系。

1

按照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构建道德成长课程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第二高峰,具有身心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四大特征。学校根据七至九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分别开设“养成教育”课程、“自主教育”课程、“人生教育”课程,以引导七年级学生正确面对新环境、树立新希望;推动八年级学生开展自我管理,顺利度过青春期;指导九年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规划。

2

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构建智慧成长课程

涪陵十四中以培养兴趣、呵护好奇心为智慧成长的起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智慧成长的重点,以享受智力生活为智慧成长的境界,以打造“五三一”成长课堂为智慧成长的保障。

在“五三一”成长课堂中,“五”指课堂教学中自习、自疑、自探、自测、自结五个环节;“三”的内涵较多,一指导思维能力、导方法技能、导情感态度的三类引导,二指过程性评价、结论性评价、态度性评价的三种评价方式,三指包括种子课、生长课、果实课的三种课型;“一”则指一个核心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可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成长课堂中,学校整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定位教学主题,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问题,进行及时评价,形成了“先学后导,合作创新”的“五三一”成长课堂文化,形成了真生成、真参与、真小结的课堂特色。

3

按照孩子个性发展需求构建校本活动课程

为了实现学生体能成长、心理成长、特长成长,学校开设近60门校本课程,按照“一生一特长一爱好”的培养目标,让学生选修项目,进行课外兴趣辅导。与此同时,学校还挖掘自身资源,创新教育形式,固化了开学典礼、散学典礼、毕业典礼、步入青春门等典礼仪式,研发了德育活动精品课程、德育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实践,提升学生整体素养。

借力深度学习实践,完善三种课型

涪陵十四中以深度学习项目组提出的“为理解而教”理念为依托,倡导教师从“深度学习”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按照“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教学观念,设计了“五三一”成长课堂以及种子课、生长课、果实课三种课型。

以数学教学为例。传统教学按照章节先后顺序进行线性教学,“深度学习”则以章为单元,从单元的核心知识、核心思想、核心方法和核心思维出发,提炼出本单元的知识概要,整合教学目标,让学生建立起单元或章节知识的系统性,这样的课即“种子课”;而后对知识点进行分解,一个点一个点地解决,这就是“生长课”;最后进行复习,对本单元或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反思、拓展,实现“观一斑而知全豹”的学习目标,这就是“果实课”。这三种课型依据知识的生成规律,以单元教学为主体,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螺旋上升地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按照这种教学设计,八年级“全等三角形”单元的教学不仅降低了课时数(从12课时降到7课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实现成长课堂与新技术的融合

“五三一成长课堂”是指学生的学习依托种子课、生长课、果实课三种课型,通过“自习、自疑、自探、自测、自结”五个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思维能力、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为评价导向,培养学生可持续的自学能力。

1

人的融合,建立了资源库

“成长课堂”有两个支点,分别为学生实在而高效的“学”和教师高效而艺术的“导”。教师要“导”好,课下需花大功夫。在教学预设时,涪陵十四中以备课组为单位,跨学科整合人力资源,由该学科任教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美术教师等组成教学设计团队,进行集体备课。比如,学校通过语文备课组与美术备课组的联合教研,让美术教师把语文的某些教学内容可视化,让形象思维变成可视图形。让美术教师参与所有学科的联合教研,与其他学科教师一道布局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能够简洁明了。让信息技术教师与历史学科教师一道备课,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让历史知识通过信息技术的处理变得可视化起来。这样的学科跨界整合,加强了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找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技术的融合,完善助学空间建设

涪陵十四中努力打造“智慧课堂”,实现千兆网络进校园。目前学校已有57个班级采用智慧课堂教学手段,在“自习”环节建立了助学空间,把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的教学资源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推送给学生,让学生依托助学空间中的学习资料开展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师通过APP学习终端随时查阅学生自主预习情况,以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备课时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在助学空间反馈的疑难问题整合形成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空间进行交流互学,在线即时提交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即是本学时的教学重难点。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开展深度学习,通过组内交流、班级交流、展示探究等环节充分发挥课堂学习空间的作用。课后,教师再把教学课件、微课等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漏补缺或复习巩固。作业布置,教师也是采用推送的方式,让学生个性化选择问题回答。助学空间的建立不仅促进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还为课堂教学问题的生成提供了便捷,让课堂教学有了深度和广度,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涪陵十四中实施课改以来,通过课程整合、课型优化、成长课堂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今天的十四中,正借力深度学习实践,努力把学校办成文化重构的策划源、教师成长的孵化器、管理创新的实验田、成长课程的推广地。

(庞健,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校校长及项目负责人;张万兵,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校办公室主任。)

版权声明

文章与图片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2017年第9期(下),转载需注明出处。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71223G0G6CT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