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内网流量管控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确定要防范的网络威胁,如外部入侵、内部数据泄露等。例如,若防范外部入侵是重点目标,策略应侧重于限制外部可疑IP的访问,阻止恶意软件的入站流量。
考虑关键业务的带宽需求和对网络延迟、丢包率的容忍度。比如,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视频会议业务,要保证其低延迟和高带宽,策略就要确保这类业务流量优先传输。
依据所在行业的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定。如在金融行业,要遵循严格的数据保护法规,策略需确保敏感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符合相关规定。
区分不同应用产生的流量,如办公软件(Word、Excel等)、娱乐应用(视频、游戏等)、网络服务(DNS、HTTP等)。通过网络监测工具了解各类流量在网络中的占比、来源和去向。
观察流量的高峰低谷时段、流量的突发情况等。例如,某些企业可能在每天上午10点到11点为业务高峰期,此时网络流量较大,策略应考虑在这个时段如何保障关键业务的流畅运行。
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能和需求制定策略。研发部门可能需要较大的带宽用于数据传输和软件测试,而行政部门可能更多是日常办公应用,对带宽需求相对较小。
确定关键应用(如企业的财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和非关键应用。对关键应用给予高优先级,保障其网络资源,限制非关键应用的流量使用。
如普通员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管理人员可能需要访问更多的内部资源进行决策,技术人员可能需要下载大量的技术资料,策略要满足不同角色的合理需求。
针对不同类型的流量、部门或用户角色设定带宽上限。例如,将娱乐类流量的带宽限制在总带宽的10%以内,或者给普通员工的上网带宽设定为5Mbps。
确定不同流量的优先级顺序。如将语音通话、视频会议等实时性流量设为高优先级,文件下载等非实时性流量设为低优先级。
规定哪些IP地址可以访问哪些网络资源,或者哪些用户可以访问特定的外部网站。例如,只允许财务部门的特定IP地址访问企业的银行支付网关。
持续监测网络性能指标,如带宽利用率、延迟、丢包率等。通过监测数据判断当前的流量管控策略是否有效。
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部门职能、应用需求等可能发生变化。定期评估这些变化对流量管控策略的影响,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