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通过内网流量管控优化网络资源分配的方法:
首先要对内网流量进行分类,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如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端口号、协议类型等。例如,将HTTP流量(通常端口80)、HTTPS流量(端口443)、文件传输流量(FTP端口20和21)等区分开来。这样就能明确不同业务或应用产生的流量类型。
根据流量类型对应的业务需求分配带宽。对于关键业务流量,如企业的财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分配较高的带宽以确保其高效运行。而对于非关键业务流量,如员工的娱乐视频流量(在非工作相关时段可适当限制),分配较低的带宽。例如,将企业内部60%的带宽分配给关键业务,30%分配给普通办公业务,10%作为弹性带宽用于临时需求或其他业务。
分析不同部门的网络使用需求。研发部门可能需要大量的带宽用于代码下载、测试数据传输等;市场部门可能需要带宽用于视频会议、市场调研数据的上传下载等;行政部门则主要是日常办公应用。根据各部门的需求特点分配网络资源。
针对不同用户角色设置不同的流量权限。例如,管理人员可能需要更高的权限来访问外部资源进行决策,可适当放宽其流量限制;普通员工则按照正常业务需求进行流量管控。这样可以避免个别用户的过度使用影响整体网络资源的分配。
持续监测内网流量的使用情况,包括各个应用、部门、用户的流量消耗。通过流量监测工具(如NetFlow、sFlow等)收集数据,及时发现流量的变化趋势。例如,如果发现某个部门的流量突然增加,可能是因为新的项目开展或者业务需求变化。
根据流量监测的结果实时调整网络资源分配策略。如果某个应用的流量需求增加,可适当提高其分配的带宽;如果某个部门的流量使用低于分配值,可以将部分带宽重新分配给其他有需求的部门或应用。这种动态调整可以确保网络资源始终得到优化分配。
明确不同业务的优先级顺序。例如,保障企业核心业务(如订单处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的流量优先级最高,在网络拥塞时优先保证这些业务的流量传输。而一些非紧急的业务(如员工内部的非工作相关文件共享)则设置为较低的优先级。
根据业务优先级分配网络资源。采用流量整形技术(如基于类的加权公平队列CBWFQ),为高优先级业务分配足够的带宽并保证其传输质量,低优先级业务则在网络资源剩余时使用,从而优化网络资源的分配。
根据企业的业务规律预测可能出现的流量高峰,如每月的财务结算日、大型促销活动期间等。提前规划网络资源,为这些可能出现的高流量时段预留一定的带宽。
在突发流量高峰时,通过临时调配网络资源(如临时增加带宽、限制非关键业务流量等)来满足关键业务的需求,避免网络拥塞,确保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