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AI应用平台性能指标可从数据处理、模型训练、推理部署、安全与稳定性等多维度进行,具体如下:
数据处理能力
- 数据吞吐量:指单位时间内平台能够处理的数据量,体现平台处理大规模数据的效率。高吞吐量意味着平台可快速处理海量数据,满足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场景。
- 数据处理准确率:衡量平台在数据清洗、标注、转换等处理过程中结果的准确程度。准确率高可保证后续模型训练和推理的质量。
- 数据标注效率:对于需要人工标注的数据,该指标反映标注人员借助平台完成标注任务的速度。高效标注能加速模型训练进程。
模型训练性能
- 训练速度:即完成一次模型训练所需的时间,受硬件资源、算法复杂度、数据规模等因素影响。快速训练可缩短开发周期,更快验证模型效果。
- 模型准确率:模型预测结果与真实标签相符的比例,是衡量模型性能的关键指标。不同业务场景对准确率要求不同,如医疗诊断要求高准确率,而一些推荐系统对准确率要求相对灵活。
- 召回率:指模型正确识别出的正例占所有实际正例的比例,体现模型找到所有相关样本的能力,在信息检索、目标检测等领域很重要。
- F1值:综合考虑准确率和召回率的指标,是两者的调和平均数,用于平衡两者关系,更全面评估模型性能。
推理部署能力
- 推理速度:平台对新数据进行预测并输出结果的速度,影响用户体验和业务效率。低延迟的推理速度可满足实时决策需求,如实时图像识别、语音交互等场景。
- 并发处理能力:平台同时处理多个推理请求的能力,反映其应对高并发业务场景的性能。高并发处理能力可保证在大量用户同时使用时系统稳定运行。
- 模型兼容性:平台支持不同类型、不同框架训练模型的能力,便于集成已有模型和采用不同技术栈开发的模型。
安全与稳定性
- 数据安全性:平台保护数据不被泄露、篡改和丢失的能力,可通过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措施实现。数据安全至关重要,尤其是涉及敏感信息的业务。
- 系统稳定性:平台在规定条件和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通常用系统的可用性指标衡量,如99.9%的可用性表示一年中系统故障时间不超过8.76小时。
- 容错能力:平台在出现故障或异常情况时,仍能正常运行或快速恢复的能力,保障业务连续性。
可扩展性
- 计算资源扩展性:平台在业务增长时,能够方便地增加计算资源(如CPU、GPU、内存等)的能力,以应对数据量和计算需求的增长。
- 功能扩展性:平台支持添加新功能模块和算法的能力,便于根据业务发展和需求变化进行功能升级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