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CommonHTML/config.js
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社区首页 >专栏 >华人首席科学家发文Science:科研伤身拒绝卷!但不敢和导师说不

华人首席科学家发文Science:科研伤身拒绝卷!但不敢和导师说不

作者头像
新智元
发布于 2022-04-24 04:41:17
发布于 2022-04-24 04:41:17
343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新智元新智元


新智元报道  

编辑:好困 David

【新智元导读】比起大厂「996」,搞科研的「卷度」可能还更胜一筹。最近,一位曾经被卷坏了身体的科学家站了出来,在Science上连发两篇文章。

「互联网民工」:工作996,生病ICU。

「科研狗」:我们直接24小时工作制。

这不,来自贝尔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Mingde Zheng,就把自己一心科研结果「卷进」急诊室的故事发表在了Science上。

而在去年的一篇Science文章中,还是这位科学家,分享了自己读书时和工作后因不会拒绝而被导师和同事「榨干」的悲惨场景。

配合着这两天爆火的「程序员延寿指南」,食用更佳。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geekan/HowToLiveLonger

医生:你这样下去,就「无药可救」了!

在医院抽完血、做完CT后,医生问道:「你一天都是什么过的?」

我回答说:「我是一名研究生,日程安排很满,通常要工作到很晚。」

然后他又问起了饮食,这个问题让我感觉有点尴尬。

「我只在早餐时喝咖啡。至于午餐和晚餐,一般是从校园里的快餐摊上随便吃点。」

医生似乎大吃一惊,接着问起了关于压力和生活方式的更多问题。

我的回答在他看起来就是三个字:「不健康」。

ICU:2900美元/天(某次统计的中位数)

当我还是一名本科生时,要过上全面的生活、保持健康作息是比较容易的。

因为那时候我的责任比较少,主要就是把课上好。

我住在宿舍里,宿舍助理为我们的个人生活提供建议,告诉我们去哪里吃饭和锻炼。

食堂提供健康的食物选择。

而且那时候我有一群固有的舍友,很容易参加社会活动。

到了研究生阶段,一切都变了。

我全神贯注于我的论文项目,尽我所能成为一名成功的科学家。

我住在校外,没什么时间精力再去买菜、做饭。

我不再锻炼身体,也没有花那么多时间去社交。

我对成功的渴望蒙蔽了我的双眼,使我看不到生活方式的任何潜在问题。

有时,我感到自己正在变得迟钝。

但我没有选择让身心得到休息,而是选择喝能量饮料来维持体力,继续长时间工作。

我以为我的身体可以承受一切,永远不会崩溃,直到某个临界点到来之前,我一直这么觉得。

读博士期间,我的体重增加到了不健康的程度。

而且还很容易疲劳,喝能量饮料也不管用了,而且感到恶心、发冷和颤抖。

我经常感冒,有时还会肚子痛。

最后,肚子痛非常严重,把我逼到了急诊室。

医生向我提出了很多问题。

我的妻子惊恐地坐在我身边,医生诊断我患有胃肠道疾病,并明确地告诉我,我需要改变我的生活方式。

没有药可以解决我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吃得好、锻炼身体、尽量减少压力是防止疼痛复发的唯一方法。

我担心,如果我在工作中放松,我的工作效率就会下降。

但在听到医生的警告后,我知道我别无选择。

我不再加班到深夜,这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来放松、睡觉、自己做饭。

我开始选择有营养的健康食品,并放弃了能量饮料,开始改喝茶。

我在办公室和家里都贴了便条,提醒自己如果不做健康的选择,会有什么后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式逐步变成了习惯,开始根深蒂固,我注意到生活中的积极变化。

从我听从医生意见改变生活方式算起,到现在已经4年了,现在我不仅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而且在工作中的效率也更高了。

我不再被胃痛和持续疲劳所困扰,而且不喝能量饮料也能够在一整天内保持专注。

现在想来,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不一定是我身体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即使没有这个因素,我也可能生病。

但无论如何,我很庆幸我及早发现了问题:我在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我注意到,现在有不少研究人员在犯我4年前的错误,如果他们没有我的幸运,到了大病铸成之时,身体才响起迟来的警报,那时一切就为时已晚了。

作为科学家,我们的工作的确很重要,但只有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我们才有条件能完成这些工作。

道理都懂,但你敢对导师「说不」?

一天,Mingde正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实验室的另一位研究生走到了他的面前。

「你能帮忙吗?」同学恳求道。

就像之前的许多次一样,Mingde答应了。

当时,他已经读了5年博士,正为自己是实验室的资深成员而感到自豪。

但也就意味着,别人一有问题就会跑过去找他。而这就占用了那些本应用在自己研究上的时间,短则几个小时、几天,长则几周。

Mingde表示,自己很难拒绝这种请求,原因有很多。

当时,他从中国来到美国时间不长,所以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室,而我的实验室伙伴则是我社交的主要来源。

而且他还担心,如果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就会失去这些「朋友」。

不过,拒绝同组的人其实还算简单。

你要知道,对导师说 「不」才是难于登天!

他们不仅有权力扣留你的研究经费,而且还可以拒绝写推荐信。

导师要求Mingde去指导新的研究人员,于是他带着这些人在实验室泡了一天。

导师要求Mingde去修理坏掉的设备,于是他尽自己所能去解决了这个问题。

导师要求Mingde为自己负责的一个班级去做演示,于是他把实验放在一边,立即按照导师的要求开始工作。

在各种「需求」面前,Mingde不得不加班加点,才能赶上原本的实验进度,而且他还需要经常牺牲掉自己的个人生活。

有一次假期,Mingde本来可以回去陪自己的家人,但实际上则是在实验室里花了几个小时修理一台几乎没什么人在用的设备。

妻子在分娩,我在写报告……

毕业之后,Mingde进入了工业界开始工作。

这时的他依然没有学会「说不」,而这也让Mingde付出了更加惨痛的代价。

当一位同事为他人手不足的项目寻求帮助时,Mingde放下一切去帮忙,希望同事能成为工作中的朋友,并希望能顺便在经理面前说说自己的贡献。

结果,几周之后,这位同事就调到了公司的另一个部门,二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而由于额外的工作,Mingde不仅错过了自己项目的DDL,而且也没有得到任何的回报。

直到有一天,Mingde才意识到自己之前错得有多离谱。

在医院的病床上,妻子正在经受分娩的痛苦。

而他却不得不盯着笔记本电脑,加班加点地完成一份工作报告。

几个小时后,Mingde听到了女儿的第一声啼哭,看着她的小手指紧紧抓住自己的手指,这才恍然大悟。

从那时起,Mingde便决心为家庭腾出更多时间。

虽然他依然乐于合作,但会优先考虑那些能够互惠互利以及上级交办的任务,而不是对所有要求照单全收。

于是,Mingde的工作日程不再那么拥挤,他也不用去加班,并且还能腾出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更能专注于核心任务来提高工作绩效。

Mingde还发现,当别人找你帮忙,你回复「对不起,我很想帮忙,但我手头的事很紧」,大多数同事似乎都能理解。

有时,对同事说 「不」是避免过多的工作量和过上更自由、更快乐生活的最佳方式。

GPA满分的首席科学家

Mingde Zheng目前在贝尔实验室担任首席科学家,是一名生物医学科学家。

他在生物医学、生物化学、生物电学、材料科学和工程等多学科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

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开发自然的人机界面技术、物联网设备、人工智能等。

2010年,他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得生物医学工程学士学位。

此后分别于2012年和2016年在罗格斯大学获得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GPA一个4.0一个3.9,妥妥的学霸了。

他的研究生研究集中在体外诊断微型设备的设计、制造、建模和实现,用于临床筛选、生物分子传感、药物输送、疾病治疗和支持性细胞/组织培养。

此外,他还与来自化学、航空航天、机械和材料科学与工程部门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展项目。

参考资料: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i-prioritized-my-research-expense-my-health-until-i-crashed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i-felt-overloaded-work-until-i-learned-how-say-no-colleagues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2-04-23,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新智元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放弃读博需要勇气!Science盘点2019年科学家写的顶级文章
Science有一个板块叫“Working Life”,专门聚焦科学家们在追求职业生涯时面临的个人和专业挑战。近日,Science整理了2019年这个板块最受欢迎的10篇文章:
新智元
2019/12/30
4400
为科研牺牲身心后崩溃了,华人首席科学家Science发文
鱼羊 编译整理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说到“科研”,如今,坊间不断有这样的新闻传出: 有人早八晚十007成常态。 有课题组“卷”到飞起,博士5年发上8篇SCI才能毕业。 …… 然而,疯狂工作,压榨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真的值得吗? 来自贝尔实验室的一位华人科学家Mingde Zheng,最近就在Science上发文,对此现象说了一个大大的“不”字。 并公开自身“崩溃”的经历,以此敬告科研路上的同行者们: 曾经我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疯狂工作——直到我的身体崩溃了。 作为科学家,我们的工作很重要。但只有我们
量子位
2022/04/26
2950
为科研牺牲身心后崩溃了,华人首席科学家Science发文
一场可能改变未来的青年科学家聚会
萧箫 杨净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什么样的活动,能让潘建伟、薛其坤等几大院士共同出席?更有杨振宁、施一公、张益唐等各领域顶流的认可? ——100名中国最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聚在一起分享学术BIG IDEA。 他们有的是粒子物理学家,日常工作就是在“地下2400米”看宇宙;有的研究AI算法,论文还被Hinton亲自引用;也有的将种子与芯片类比,跨学科解析生物机理…… 如果你对前沿科技有些了解,就会知道它绝不止于一场交流活动,而可能给21世纪带来更多科学进展突破、改变世界和人们的
量子位
2023/03/10
2940
一场可能改变未来的青年科学家聚会
科技骗局11-19:1970年雷默奇尼院士包庇肿瘤细胞作弊——2002年舍恩《科学》神速论文造假骗局
人类科技史、金融史、战争史上不乏骗局,从古代到今天、估计未来一直都会有。虚假的证据、论文、技术、产品层出不穷,许多名人、学者、专家深陷“造假门”、“欺骗门”、“剽窃门”等不端行为。种种恶行像警钟一样告诫后来者——科研没有捷径。严谨的科研,需要多一点认真与负责,多一点复现和普及。如果不能复现、质疑、讨论、普及,那将被个别人利用或作恶。国内外的科技骗局还时不时在上演,虽然未被曝光、没有广泛传播的不为人知,但很多被广泛报道的事件轰动一时,令世人震惊。下面罗列一些典型的著名骗局。
秦陇纪
2021/04/22
5.3K0
耶鲁「伉俪科学家」Science发文:搞科研夫妻联手,越干越有!
最近,耶鲁大学医学院的一对伉俪科学家Kathleen A. Martin和John Hwa就现身说法,他们表示,夫妻搭配,何止是干活不累,简直是越干越有劲。
新智元
2023/01/07
2980
耶鲁「伉俪科学家」Science发文:搞科研夫妻联手,越干越有!
好导师如何指导学生?Nature调查350名科学家,总结出的「大牛特质」
---- 新智元报道   编辑:LRS 【新智元导读】好导师如何指导学生走稳科研路? 遇上好导师,人生已经成功一半。 但啥样才算好的导师,如何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科学指导仍然没有确切的定义。 2005年,Nature杂志创立了Nature Awards for Mentoring in Science,用于表彰支持早期职业研究人员职业发展的导师,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学员都会在申请表中详细介绍了他们认为提名导师表现出色的原因。 时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校长Adrian Lee、Nature杂志
新智元
2022/10/11
5900
好导师如何指导学生?Nature调查350名科学家,总结出的「大牛特质」
预定诺奖?DeepMind创始人斩获「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AlphaFold成「AI for Science」标杆
9月21日,生理学和医学领域的顶级大奖拉斯克(The Lasker Awards)奖揭晓了!
新智元
2023/09/24
3040
预定诺奖?DeepMind创始人斩获「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AlphaFold成「AI for Science」标杆
选错导师误终身!Nature大型调查 :1/4博士生想换导师
当代博士生到底有多苦,学术不好搞、人际不好处、工作不好找、钱就不好挣,逐渐自闭、逐渐抑郁。
新智元
2019/11/26
4030
选错导师误终身!Nature大型调查 :1/4博士生想换导师
Nature|40万年薪太低?!美国2400名博士后集体罢工,科学家专业拉赞助,业余搞科研
Nature今天刊文,报道了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高校中的博士后们,集体采用罢工的方式,抗议薪酬过低。
新智元
2023/09/19
3430
Nature|40万年薪太低?!美国2400名博士后集体罢工,科学家专业拉赞助,业余搞科研
创业半年公司估值4亿,他的梦想是“人人都能成为AI科学家”
创业半年公司估值4亿,他的梦想是“人人都能成为AI科学家”
数据猿
2018/05/31
4580
「导师要我的论文和别人共同一作」,Nature揭露论文署名乱象:没贡献为啥要署名?
机器之心报道 编辑:小舟、杜伟 在科研界,论文署名以及顺序一直是研究人员非常重视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署名排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分歧与争议。近日,《Nature》 对论文署名问题进行了调查,指出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并希望能够创建一个公平的论文个人贡献评价系统。 在学术论文中,多位作者通常会根据贡献大小按序署名。这是一种惯例,人们也往往根据署名次序判断研究者的贡献大小。 然而,《Nature》最近的一篇报道表明:有些署名的作者根本没有为研究做出任何贡献。 这种乱象在初级研究人员群体中较为常见。许多初级研究者在研究
机器之心
2023/03/29
5860
「导师要我的论文和别人共同一作」,Nature揭露论文署名乱象:没贡献为啥要署名?
一个MIT的博士要离开学术圈,结果······
在过去的12年间,我一直从事着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而且我也乐于其中。然而,就在几个星期以前,我辞掉了MIT的博士后职位,放弃了长久以来追寻的学术梦想。随后,我觉得非常的自由快乐,而这对于美国的生命科学研究来说,的确是一非常不好的消息。
生信技能树
2019/05/08
1.8K0
六位女科学家谈过往:四五十岁了没成果还能做研究吗?怎么确定自己是否适合科研?
“做这个论坛的初衷并不是要鼓励女性做科研,做不做科研是个人的选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无论你做怎样的选择,一定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一定要给自己勇气,这才是我的初衷”。
生信宝典
2019/12/25
4.1K0
六位女科学家谈过往:四五十岁了没成果还能做研究吗?怎么确定自己是否适合科研?
生物医学电子工程专业的职业规划
都说医工大火,都说多领域交叉,都说牛逼,但是细究起来这么个厉害法,国内又没有合适的系统论断。今天这篇文章出自IEEE,是难得的好文。 想要谋得生物工程职位,方法并不唯一,鉴于此重要技术领域的跨学科性,可通过多种方式投身这一前途远大的事业,在其中一展身手。生物医学工程师的工作是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生物学、医学、物理学、数学、工程学和通信领域的专业知识,努力提升民众的健康水平。生命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带来了诸多挑战,为克服这些挑战,需要拥有创造力、想象力和丰富知识的人士,与医师、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是商界精英携手合作,以便监测、恢复和增强正常的身体机能。 生物医学工程师的工作领域涵盖科学、医学和数学,是解决生物和医学难题的理想人选。生物医学工程事业需要以下人员:拥有生物医学工程正式学位的人士;以及拥有其他工程学科学位,并通过科目学习(如生物学辅修科目)或凭借经验,已掌握一项或多项生物调查和应用技术的人士。极少数情况下,已经掌握工程技能的生物学家或生物医学科学家也被视为该领域成员。 有一种定义认为,只要一方面涉及生物或医学,另一方面涉及工程学科,无论比例多少,均属于生物医学工程范畴。生物医学工程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即便只掌握其中少数几个学科,也需要一个有天赋的人花费几辈子的时间来钻研。因此,这一领域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宽泛的知识面,但同时又要专注于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本手册旨在论述当今生物医学工程师所关心的一些问题及主题。
云深无际
2023/05/24
3580
生物医学电子工程专业的职业规划
不止财务自由的诱惑:最顶级的AI科学家正在离开大学
大数据文摘作品 作者:The Guardian Design team 编译:元元、大饼 越来越多的顶级AI研究员离开高校走入业界,这是学以致用还是杀鸡取卵? 有这么几个公司正在诱惑着顶级AI研究人员离开高校象牙塔,加入业界。这种行为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在杀鸡取卵。 新学年伊始,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的一位资深教授发现她的一个学生没有出现,这令她十分困惑:这个学生已经在她的实验室工作了三年,还有一年就毕业了,为什么这时候放弃? 后来, 教授打电话过去寻求,发现苹果公司给了这位同学六位数的工资。 这是一个关于博士生正
大数据文摘
2018/05/24
4940
华人科学家在加拿大被区别对待,曾研究出埃博拉病毒治疗方法,Science刊文:同行震惊
Science发表自由撰稿人文章称,华人科学家在加拿大遭到区别对待,让加拿大的研究人员感到震惊。
量子位
2019/07/24
8130
华人科学家在加拿大被区别对待,曾研究出埃博拉病毒治疗方法,Science刊文:同行震惊
Nature两连发:揭秘美国博导学术霸凌亚洲博士后黑幕
---- 新智元报道   编辑:Aeneas 好困 【新智元导读】最近,Nature连发两篇文章,揭露美国的博后被导师PUA的内幕。来自国外的博后,就更惨了。降薪、威胁不给签证都是小意思,有的还被辱骂、欺凌。 你,一个外国人,想在美国的大学里做研究? 可以,但你需要接受比美国同事们更少的工资,更多的工作,外加「花样百出」的人身攻击。 8月10日,Nature连发两篇文章,揭露来自外国的研究人员在导师手下可能受到的辱骂、威胁,以及工作时长和经济上的剥削。 在美国的博士后中,有65%会遭职场霸凌和PUA。
新智元
2022/08/29
5960
Nature两连发:揭秘美国博导学术霸凌亚洲博士后黑幕
《Science》告诉你:科学家创业需要提前知道的几件事
来源:X-MOL化学资讯平台 网站:http://www.x-mol.com/ 当前的创业大潮让很多年轻人,尤其是那些拥有专业技能和想象力的年轻科学家,看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然而创业对于很多人来说也充
大数据文摘
2018/05/21
8830
生信爱好者周刊(第 24 期):从有隙到无间,首个人类完整基因组发布
本杂志开源(GitHub: ShixiangWang/weekly[1]),欢迎提交 issue,投稿或推荐生信相关内容。
王诗翔呀
2022/04/28
3570
生信爱好者周刊(第 24 期):从有隙到无间,首个人类完整基因组发布
女博士三胎后重返科研:我是这样平衡家庭和工作的
本文来源:公众号PaperRSS 编者按:对于女性研究者来说,决定要孩子往往意味着自己必须灵活处理家庭生活和科学事业之间的平衡。事实上,女性研究者需要平衡的因素往往更多,不仅仅生孩子和科研工作需要平衡,生活与工作、家庭成员、科研理想与现实环境都需要平衡。AI科技评论此前曾发表过一篇《这届90后女博士对30岁不屑一顾》,当中也对女性研究者所处的平衡状态有所讨论。 为了家庭选择离开学术圈的女性如何重返学术界?瑞秋·詹姆斯(Rachel James)讲述了自己生育三胎和重返学界的亲身经历。 (本文原文刊登于Na
AI科技评论
2022/03/03
5860
推荐阅读
放弃读博需要勇气!Science盘点2019年科学家写的顶级文章
4400
为科研牺牲身心后崩溃了,华人首席科学家Science发文
2950
一场可能改变未来的青年科学家聚会
2940
科技骗局11-19:1970年雷默奇尼院士包庇肿瘤细胞作弊——2002年舍恩《科学》神速论文造假骗局
5.3K0
耶鲁「伉俪科学家」Science发文:搞科研夫妻联手,越干越有!
2980
好导师如何指导学生?Nature调查350名科学家,总结出的「大牛特质」
5900
预定诺奖?DeepMind创始人斩获「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AlphaFold成「AI for Science」标杆
3040
选错导师误终身!Nature大型调查 :1/4博士生想换导师
4030
Nature|40万年薪太低?!美国2400名博士后集体罢工,科学家专业拉赞助,业余搞科研
3430
创业半年公司估值4亿,他的梦想是“人人都能成为AI科学家”
4580
「导师要我的论文和别人共同一作」,Nature揭露论文署名乱象:没贡献为啥要署名?
5860
一个MIT的博士要离开学术圈,结果······
1.8K0
六位女科学家谈过往:四五十岁了没成果还能做研究吗?怎么确定自己是否适合科研?
4.1K0
生物医学电子工程专业的职业规划
3580
不止财务自由的诱惑:最顶级的AI科学家正在离开大学
4940
华人科学家在加拿大被区别对待,曾研究出埃博拉病毒治疗方法,Science刊文:同行震惊
8130
Nature两连发:揭秘美国博导学术霸凌亚洲博士后黑幕
5960
《Science》告诉你:科学家创业需要提前知道的几件事
8830
生信爱好者周刊(第 24 期):从有隙到无间,首个人类完整基因组发布
3570
女博士三胎后重返科研:我是这样平衡家庭和工作的
5860
相关推荐
放弃读博需要勇气!Science盘点2019年科学家写的顶级文章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