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社区首页 >专栏 >我们为什么需要理论?

我们为什么需要理论?

作者头像
宇相
发布于 2018-09-18 06:47:14
发布于 2018-09-18 06:47:14
2.8K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理论坞理论坞

什么是理论?

理论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知的知识或者认知,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 ——百度百科

设计和理论的关系

“除非有更好的选择,否则就遵从标准。但从实际出发,这些法则定了起到的只是参考或启发作为,作为交互设计人员千万不能照本宣科,因为只有亲自做过后才会深有体会”

——交互设计之父阿兰·库珀

把设计当作建房子,理论就是盖房子的方法原理,只用沙石砖瓦,那很难盖好一座房子的,就别提一栋大厦了。如果知道了盖房子的方法,知道用多少材料,那么不仅事半功倍还能节省成本。

理论是前人总结的经验,让我们习得后少走弯路。理论指引一个方向,我们沿着这个方向去做设计、去做事,如果偏离这个轨迹,那么就要走很多的弯路或者直接错误。

达芬奇有很多超前的理论设计,可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并不能做出来

也有人可能说一些人没有学过理论照样凭着自己的经验做设计,依然做的很好,自己的经验从实践中获得的,中间一定是走了很多弯路才有这样的经验,这样的经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领悟习得。

当然并不是这样做不好,世界上知识那么多,我们也不是专业去做学术研究的,不必去深究理论背后形成的原因,直接拿来使用就即可,当然深层次的理解对我们更有利,这时就需要选择性的去学习了。

为什么我们需要理论?

1. 解释功能

理论提供一个解释,对相关事情进行定义、理清条理和解释。将事情剥开揉碎给人看。理论明事理。

2. 节省沟通时间

对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人来描述一件事、并意图达到共识,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你可能需要描述前因后果,背景介绍,可能需要一层层地剥开你要描述的事情。

而理论,做为已经被周知的一个高度归纳,可以简练的表达很多意思,节省很多笔墨(实质是在读者之前了解该理论时已经把前因后果知晓过了)。

这个角度说,理论在学术上有些像“行话”:你一提,听者就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比如你一提“马斯洛理论”(或者马斯洛模型),读者就会立刻知道你要讲人类需求满足的递进层级。

比如你听到:“马斯洛理论介绍过,满足了温饱的身体需求后人就会渴望安全感。那在这个阶段,集体的作用是否才体现…”你就知道作者在讲社会需求,你还知道后面可能要提到的是爱和个人实现。

而这无需作者做更多背景介绍从而可以快速切入他要谈的实质内容。

3. 作为共同语言

同样的道理,不同文化的人用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个事情,会有无数种解释。而理论就是一种“达成共识”的媒介,读者迅速知悉你说的是哪个领域的哪类事情。

比如谈年轻人买iPhone这一现象,心理学家想到的是被认可的需求,社会学家可能首先想到从众现象,人类学家想到工具的意义,经济学家想到规模效应和成本,营销学家想到品牌作用,健康专家……

如果不是使用理论,作者可能要花很多描述阐释他的研究的语境和角度。而使用理论就会迅速让听众知道言者在说那个问题。

比如听到:“范布伦理论(Veblen effect)显示物品的符号意义…”你就马上明白这是要在社会学范畴内讨论社交动机对自我实现的影响中物质的作用。

理论让听众迅速进入恰当语境,从而在同一个沟通平台进行有效沟通。

4. 作为工具

这回事是不是那回事,如何检测和验证这件事,就需要一个‘把手’来衡量。

特别对学术研究来说,每个理论一般都跟着一个模型和测量工具,可用于检测程度和维度缺失。比如Hofstade的文化维度理论,被拓展成5个文化价值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导向;放任与约束),并各有其指数,可用于测量不同文化的各维度程度用于了解和对比不同文化。

对一件事情或现象进行分析的时候,不同的理论可以给出不同角度的解释和对比,从而更加精准地定义和解释。

这个门是阿拉伯的,它听不懂中文

而这些对理解的助力,就是实战意义的基础。我们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以理论为基础(理解和测量)的实战应用(结合现状的测量和验证)。

我们常借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感谢潜行者们的贡献。而理论作为已开发的智慧,就是人类文明进步里的一种“巨人肩膀”。各种理论帮助你们走的健,走的稳,走的更远。

不同的领域有其不同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没有一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要去学会把握这些对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总结的模型和框架,如此,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地行动实践。

理论是一种工具,要做到经世致用,不断践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武器。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09-03,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设计谜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从马斯洛理论看苹果公司的“果粉”成长历程
近期,最吸引眼球的非苹果莫属,iPhone6发布会当晚,无论你是高富帅、白富美、屌丝、老百姓……,不管你有没有用过iPhone,瞬间成为“果粉”,关注度堪比奥运,估计本次iPhone6的上市策划将列入
用户1756920
2018/06/20
4.2K0
不懂点马斯洛理论都干不了程序员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理论、群体动力理论、权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社会测量理论的五大理论支柱之一。
码农戏码
2022/11/18
6090
不懂点马斯洛理论都干不了程序员
体验设计五要素之三|需求
辛向阳教授提出:交互设计的本质是对行为的设计。交互设计的五要素分别是:用户、场景、目的、媒介、行为。详情请查看文章《交互设计的本质》。
晓吾
2022/03/30
4160
体验设计五要素之三|需求
港大推荐书单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开阔视野,拓宽境界。这些推荐的书籍涵盖了经济、心理、商业、历史、人文…是不可多得的精神产物。留着吧,有事没事读一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用户1756920
2018/07/23
6210
港大推荐书单
3个常用理论:教你如何分析用户行为!
老马的这个理论都快被用烂了,多数产品分析报告在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时都会使用老马的层次需要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中提出来的,但我们多数人所熟悉的是老马的五层次需求说,即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
1480
2019/05/22
1.8K0
交互设计: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关于什么是交互设计,许多网站上都做过介绍,最经典的阐释和流传最广的中文版本可能来自于DeDream的一个交互实例,当初给这个Blog取名为“交互℃计”的时候,就有想法要以自己的观点去写一篇“什么是交互
前朝楚水
2018/04/03
1.8K0
交互设计: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腾讯互联网人类学科研支持计划•年度项目介绍
为促进人类学界贤达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互联网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人类学问题,提升我国互联网人类学研究水平,腾讯研究院自2014年起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合作实施“腾讯互联网人类学科研支持计划”,倡导关注互联网行业中的前沿和热点话题。以下为本年度重要项目概况。 社交融合与网络谣言传播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促使社交产品使用率越来越高,由此导致的社交融合影响了谣言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90后)中的传播。本研究将基于深圳某电子厂,以问卷调查量化评估手机社交工具融合及谣言传播的情况;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研究社交融
腾讯研究院
2018/02/02
9150
清华团队构建大型社会模拟器AgentSociety,推动智能社会治理与研究范式变革
智能时代呼啸而来,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的方式。过去几十年里,社会科学家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一直致力于通过实证数据与模型揭示人类行为和智能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试图找出隐藏在各种社会现象和治理痛点背后的因果机制,从而回答 “是什么?为什么?如何治” 等一系列问题。然而,在社会科学研究从 “解释世界” 向 “改造世界” 演进的范式转型中,研究者们始终面临着一个根本性挑战 —— 如何突破传统实证主义方法的局限,实现对人类行为模式与社会运行规律的可计算、可干预、可预测的深度理解。正如物理学家费曼所说的那句经典名言:“凡我无法创造的,我就无法真正理解。” 真正的理解,不仅是观察和解释,更在于能否通过 “生成式” 的方式,自底而上地模拟复现人类行为的复杂模式与社会系统的运行规律,从而模拟、预测和研判智能社会治理演化路径和潜在社会风险,推动基于前瞻性实验主义智能社会治理最佳路径。
机器之心
2025/02/19
1550
清华团队构建大型社会模拟器AgentSociety,推动智能社会治理与研究范式变革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研究总结及个人感悟
  由于是“通过”别人来实现预定的目标,因此,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这是当前国际国内理论界和实业界共同的认识。就企业管理来说,生产、开发、销售、财务的管理都是十分重要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许出问题。但这些环节都是由人来实现和完成的。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对人的管理,“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用户3003813
2019/03/04
5.6K0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研究总结及个人感悟
《组织行为学》--工作动机及个人感悟--工程师真实价值
我们研究个人工作动机的目的,是能够更好地把握不同情境下的心态及情绪。同时,组织行为学本身也是能够帮助管理者对不同工作动机的成员有着激励的作用。但是《组织行为学》中,只是从工作效能和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角度去分析及激发不同需求个体。
用户3003813
2019/03/04
3.2K0
《组织行为学》--工作动机及个人感悟--工程师真实价值
译见:从无处看世界:大数据的文化意识形态
“无论什么历史年代里,科学的走向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科学”—SandraHarding,《谁的科学?谁的知识?》(1991)
IT阅读排行榜
2018/08/13
2570
大学最让人抑郁的十个专业,看完我真的抑郁了...附2018年必知的最新高校专业变化!
有的专业,会让人渐渐变了性格,也许曾经的你活泼开朗,但自从学了某种专业,你会变得郁郁寡欢,忧心忡忡;也许曾经的你内向、敏感、多疑,但自从学了某种专业,你会变得开朗乐观,看开了一切;也许曾经的你感性、冲动,爱极了热闹,但自从学了某种专业,你也会变的理性、冷静,喜爱享受静谧的美好。那么,看看你的专业,你还记得曾经的你吗?正如那首歌里唱的:“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
小莹莹
2018/07/24
4860
大学最让人抑郁的十个专业,看完我真的抑郁了...附2018年必知的最新高校专业变化!
产品入门笔记
战略层:产品目标、用户目标 | 市场研究、用户研究、数据分析 范围层:功能规格、内容需要 | 用户研究、需求分析 结构层:交互设计、信息架构 | 功能模块、信息架构、流程设计 框架层:界面设计、导航设计、信息设计 | 原型设计 表现层:视觉设计 | UI设计
yifei_
2022/11/14
3560
孙茂松教授——自然语言处理一瞥:知往鉴今瞻未来
人类语言(即自然语言)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讲都不为过。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曾说过:“语言是继真核细胞之后最伟大的进化成就”。科普畅销书《信息简史》的作者詹姆斯·格雷克也深刻地指出:“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技术发明”。这些断言带有科学哲学的意味,反映了现代人类对语言本质理解的不断深化。
zenRRan
2022/03/10
3340
孙茂松教授——自然语言处理一瞥:知往鉴今瞻未来
用户体验 · 知识体系汇总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具体的设计操作过程中,用户体验设计吸取了多个学科的知识。除了第一章所讲述的面向人的学科和面向技术的学科之外,还包括面向设计的学科。
宇相
2018/08/06
2.1K0
用户体验 · 知识体系汇总
体验设计传达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现在做的电子设备里面的东西,都是虚拟世界里面的东西。 而老一代的设计师,以前面对的都是实体设计的东西,例如:房屋的装修设计、杂志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等。人的生活中,需要对载体中的信息进行优化、再创造的时候,就会出现设计的行业。 载体往前走一步时,就会有设计的进一步的往上的要求。老一代的载体,是房屋、杂志、工业用品,而今天,频次更多的,则是用电子设备去传达信息。 先从服务设计来展开一下话题。 服务设计本身是to B(对商家)的,比如说:机场、银行、医院……它们要被优化很多东西,才能达到一个好的服
腾讯大讲堂
2020/08/18
5650
清华大学孙茂松:自然语言处理一瞥,知往鉴今瞻未来
近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教授亲手执笔,对自然语言处理的贡献、当前境界与未来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AI科技评论编辑组深有同感,认为此文十分值得一读,故分享之。 作者 | 孙茂松 来源 |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人类语言(即自然语言)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讲都不为过。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曾说过:“语言是继真核细胞之后最伟大的进化成就。”科普畅销书《信息简史》的作者詹姆斯·格雷克也深刻地指出:“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技术发明。”这些断言带有科学哲学的意味,反映了现代人类对语言本质理解的不
AI科技评论
2022/03/14
3670
产品设计方法与原则
整理了下产品设计相关的方法和原则,记录分享下(改天有时间,再详细阐述里面的细则):
后端码匠
2019/12/19
7310
《组织行为学》--历史沿革与研究方法整理及个人感悟
  为什么研究历史?当我们想知道今天发生什么时,向历史发问。通过回顾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领域到现在的发展过程。比如,管理者是如何将规章制度强加于员工的;为什么组织中的许多工人在生产线上从事标准化的和重复性的工作;而为什么近年来,一些组织已经用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单位取代了生产线。
用户3003813
2019/03/04
2.7K0
《组织行为学》--历史沿革与研究方法整理及个人感悟
每日思考第 75 期:如何理解选择大于努力
我也有类似的体验,启示就是:选择大于努力大多是回头看或者旁观者视角看,是基于结果的表述,但事实上,这种结果不全是选出来的,更多的是,它是做出来的。
蜗牛互联网
2021/04/28
5630
每日思考第 75 期:如何理解选择大于努力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从马斯洛理论看苹果公司的“果粉”成长历程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
查看详情【社区公告】 技术创作特训营有奖征文